霍秀清:用孝道寫人生
人們常說:“自古忠孝難兩全”,而霍秀清女士在工作時從生產隊副隊長做起,在正縣崗位上退休,在公事做到了“忠”;更難得的是,她40多年來在家中細心照顧患病父母,做到了“孝”;她在退休后,寫下49萬字的《難忘的記憶》一書,表達她對黨和社會、對路遇之人的感謝,體現一個“恩”字。
難忘的回憶
年近六十的霍秀清女士,四年前從秦州區(qū)政協(xié)主席的崗位上退休后更忙了,白天她忙著在家里照顧半身不遂的的父親、照看不到一歲的小孫子、做飯。晚上,她忙著寫回憶錄,表達她的感恩之心。
7月5日,記者來到霍秀清居住的羅峪社區(qū)采訪,被她編著的《難忘的記憶》,這本散發(fā)著墨香、49萬字的新書所吸引。這本書中,不但有民生紀事,還有生活感悟等,真實表達了她退休后的心聲。
霍秀清公事公辦、雷厲風行的作風,在工作時便受到大家的好評。她記得1975年,20歲出頭的她去藉口公社小寨村當工作組長,看到村民們缺糧,她便趕快向上級領導反映實情,終于為該村爭取到4個月的救濟糧,讓群眾度過了當年的難關。1987年,她當民政局長時,在太京鎮(zhèn)創(chuàng)辦了全市第一家農村養(yǎng)老院,該院一位盲人與一位聾啞人,因親友采摘養(yǎng)老院的水果發(fā)生糾紛,這位盲人邊摸邊走,來到區(qū)民政局里告狀,正在開會的她,立即宣布休會,接待了這位上訪盲人,在傾聽其訴求、安慰后,派小車把盲人送回養(yǎng)老院。
這事她又放心不下,親自去調查處理此事,讓二位老人和解。為此,她提出了在全區(qū)農村養(yǎng)老院中加強老人和諧相處方面的意見,推動了全區(qū)養(yǎng)老院中重視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工作。她在職期間,諸如此類的事很多,她親自處理后,大多數當事人很滿意,贏得了群眾的好評。
她高中時的校長袁世明介紹,今年59歲的霍秀清是秦州關子鎮(zhèn)人,是自己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學生。她在中學時歷任班長、文體隊長,是一位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她畢業(yè)后,先當生產隊副隊長,后調入市政府搞文秘工作。1983年在新成立的天水郡辦事處當副主任,由于工作積極、群眾稱贊,后任區(qū)民政局副局長兼區(qū)殘聯(lián)理事長。1995年,因為政績突出,她先后任秦州區(qū)副區(qū)長、副書記,政協(xié)主席。她是秦州區(qū)解放后,第一位土生土長的四大組織女領導。她在幾十年的工作中,無論是民政工作還是政協(xié)工作,都在群眾中留下了好口碑。
霍秀清對記者說:“多年來,我盡職盡責,給組織不惹事;盡心盡力,給工作對象不誤事;勤奮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各種能力,這就是我的座右銘。”
面對她工作時獲得那么多獎,霍秀清對記者說:“金牌銀牌不重要,重要的是為老百姓干些踏踏實實的工作,讓群眾滿意,自己才過得踏實無悔!
病床前的孝子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霍秀清白天努力工作,回到家后照顧兩位患病老人,40多年如一日,她用行動詮釋了“久病床前有孝子”的感人故事。
霍秀清工作時,也就是22年前的一天,她的父親突發(fā)腦溢血后半身偏癱,從此,老人不但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生活也不能自理。當時,已經患有心臟病20年的母親,受到這一刺激后,病情加劇、身體狀況更差。正在工作上積極拼搏的她,堅持要與兩位老人住在一起,以方便老人治病和平時照顧。兩年前,她患有心臟病的母親突然病故。于是,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照顧患病的父親身上。在采訪時記者看到,她今年87歲的老父親,在她多年的精心照顧下,面色紅潤、身體硬朗,不像一個長期患病在家的老人。
霍秀清回憶,更為艱難的事,母親去世不久,自己卻因病需要做手術。多年來,許多老師和同學,都知道自己家里的情況。她要做手術、又放心不下父親。這一矛盾和孝心,感動了在珠海工作的一位老師。他提出,要騰出自己居住的房子,回到兒子處擠著住。讓霍秀清來住下,好去附近醫(yī)院做手術。她去珠海做手術的事確定后,誰來照顧患病的老父親又成了大問題?父親留在家里沒人照顧。思考再三,還是咬著牙,決定用輪椅推上父親,帶著老人一起去珠海,她在治病期間,也能照看老人。
霍秀清說:“現在回想起來,這事還真有點后怕。當時也是迫于無賴,她才用輪椅推上老父親去珠海。其實,讓父親和她一同去,一來她可以照顧老人,二來可以讓老父親感受坐飛機的快樂、也可以讓他在珠海邊上,看一看大海!
霍秀清孝敬父母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的一位鄰居說,霍秀清一回到家,就起早貪黑照顧老人。晚上為老人擦洗、按摩,還要做好第二天的早點。如果中午不能回家,她還要把全家中午吃的面條搟好。她沒有一點領導干部的架子,她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久病床前有孝子”的真實故事。
生活的感悟
霍秀清從農村生產隊副隊長,成長為秦州區(qū)主要領導,獲得過全國“三八紅旗手”等多項榮譽。她對記者說,過去,她每天在家,多數時間要工作到凌晨一兩點,加班處理家務,為了不影響第二天正常上班。退休后,她把上班的時間用來寫作,目的就是要感恩黨、感恩社會、感恩所有的好人。
她的人生感悟是:熱愛生命、走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做到公事問心無愧、家事孝敬和睦。要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而照亮別人。無論什么事,都要考慮自己應該怎么做?能夠怎么做?做得怎么樣?時刻想著這三個問題。她認為,干公事的財富是贏得民心,家務事的核心是孝敬老人,讓他們幸福;教育子女,讓他們成人成才。家庭是每個人的后盾和情感歸宿地,要在自尊自愛中處理好婚姻、善待老人、教育好孩子。對父母最大的孝敬不是讓他們穿衣吃飯,而是讓老人從生活和精神上,都過得舒心、省心。學習是每個人永恒的課題,學本事要抬頭看,向強者學;學知識,要向四面看,向各層次的人學;過日子要回頭看,向不如自己的人看;做事情要低頭看,看本質、看發(fā)展;做人要有向良心看,看追求目標。
霍秀清最后感慨道,人生的道路有酸甜苦辣,她退休后寫的《難忘的記憶》是她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在細微風趣的故事中體現著她高尚的人文精神,也滲透著她樂于奉獻的感恩之心,在她一步一步的人生腳印中,留下了她探索“忠孝兩全”的艱辛和快樂。(閆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