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我中醫(yī)把張教授推薦為2008年奧運會的形象大使。
【陸新之】吉祥物。
【潘石屹】他說的我也非常有會,現(xiàn)在網(wǎng)上的比例是不是上升了點?
【張頤武】我得鼓動大家一下,首先得大家現(xiàn)場的人支持我一下,這么不利的情況,就像毛澤東在長征的時候一樣。
【銀鵬】上升了一個百分點。
【張頤武】這個比較慢。
【袁岳】我這個百分點比較高,我準備我講完了以后讓兩個百分點給張教授。我覺得張老師講的慷慨陳詞,聲音很響,但是道理不對。
【潘石屹】有理不在聲高。
【袁岳】所以我問題把聲音放小一點,張老師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宜機等于宜居,就是有適宜的機會就等于適宜居住,這個說法是混淆概念,你不能說這個地方都能打工,比如說對一個民工在這個地方是搞建筑的,我天天在這個地方吃著饅頭,吃著白菜,我千里迢迢到這個地方造房子,這個地方對我就很宜居。你也不能說我們很多白領掙4000塊錢,要供3800塊錢的房子,你說你為什么不在你小地方工作,而在我這工作,因為我這有機會,所以我們這宜居。我前兩天看到印度人怎么和人要錢,印度乞丐說你長的特別像我們印度大明星,我說是嗎?我不知道這個明星,你不知道沒關系,我夸你了,你給我一塊錢。我又碰到一個乞丐,他說看我們這風景很好看吧,我說是,他說剛才我給你指風景了,你給我一塊錢。我說的是因果關系,這兩個東西不是一會兒,你放在一起,所以這個不成立。
第二個,這個宜居不宜居,大家都可以說,關鍵是居在那個地方的人說,那么宜居不宜居呢?老百姓有四個標準是排在前面的,第一位是交通,第二個是治安環(huán)境,第三個是自己住的面積,第四個是工作機會。機會還是有關系的,但是比較低。所以,現(xiàn)在我們回頭想,特別是我們這兩天說這個事情比較合適,到這邊挺堵,風沙挺大,我們再看房價挺高,機會是挺多,但是你想想看,我們在座的大學生也特別多,機會多但是怎么大學生的失業(yè)率越來越高呢?正因為表面上看起來機會多,結果跑到這個地方排隊的人特別多,結果相對機會越少了。
【潘石屹】他來就跑到別的地方去了。
【袁岳】所以這是為什么北京這個地方由于這些因素,老百姓看的時候,他的宜居反而比其他城市低,反而不如煙臺,反而不如大連,反而不如其他的城市。
【張頤武】你可以到大連去開發(fā)你的事業(yè)嗎?
【袁岳】那是機會,比如說同學都到食堂吃飯,但是這不好吃,這個是沒有辦法,所以在這吃不代表這個地方好吃,我都在這個地方住,不代表這個地方宜居。
【張頤武】你可以到學校的旁邊的小吃店去吃。
【袁岳】我們說一個城市的宜居,是三個方面,一個是經(jīng)濟發(fā)展,一個是社會發(fā)展,一個是環(huán)境發(fā)展。你說這個經(jīng)濟發(fā)展。
【潘石屹】你先把張老師的問題回答了,就是這個餐館不好吃,如果周圍沒有餐館這個沒有辦法,但是周圍有一個是麥當勞的話,我就去麥當勞吃了。
【袁岳】關鍵是他要離上課較近的地方吃飯,就像我們上學為什么在食堂吃,就是因為他離上課比較近,就像我們在北京中國,為什么不在天津住,就是和我們工作的地方是近。
【張頤武】你可以把你的工作移到大連去。
【袁岳】我說的那里宜居但是不適合創(chuàng)業(yè)。
【張頤武】適合創(chuàng)業(yè)不是宜居嗎?
【袁岳】當然不是。
【張頤武】當然是。
【袁岳】我們的問題是在于一個機會的問題,對于優(yōu)勢的較強者,他就是叫好的,對于優(yōu)勢較弱者他就是不叫好的。所以,我覺得我們看宜居的時候,第一就是社會發(fā)展,因為我們講的是不是越來越宜居,還是越來越不宜居,老百姓原來住在胡同里面大家都是認識的。但是今天正因為什么人都到了北京以后,我們社區(qū)里面互相都不認識,而且社區(qū)關系對老百姓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社區(qū)關系的發(fā)展來說,老百姓覺得越來越陌生,越來越不像一個人住的社區(qū)。
我們再看經(jīng)濟發(fā)展,一方面是有機會,但是另一方面這個機會的分配越來越不均衡,比如我們討論房子的時候,你說房價不能討論,這個就不對了,你說我們討論一下都不讓討論,就是特權者把機會壟斷了,機會多又有什么用,又不是屬于你們的。所以,這是經(jīng)濟發(fā)展,或者說機會很多,不代表宜居。
還有一個就是環(huán)境發(fā)展,這個環(huán)境發(fā)展,我記得現(xiàn)在的建設部部長以前是北京市副市長,在他當副市長的時候說在2008年以前還北京以碧水藍天,2008年快到了,我不知道哪一個市長去履行這個諾言。如果有碧水藍天我們會覺得是宜居,我們看這個天,看這個水,我們不覺得這個水越來越臭嗎,不覺得這個水越來越少嗎,從這個角度講不是越來越不宜居嗎?原來還可以討論價格問題,現(xiàn)在這里都不讓討論的,這不是越來越不宜居嗎?
【袁岳】所以這個就是為什么不宜居,我們連說說都不讓說了,所以就越來越不宜居了。
【潘石屹】我們看看投票結果。
【陸新之】還沒這么快。
【銀鵬】不好意思,袁總,雖然您說了一番話,但是支持率下降了0.7%。
【潘石屹】跌幅不大。
【張頤武】我回應一下袁總。
【潘石屹】我們第一輪結束以后讓下面提兩個問題。
【觀眾】我想問袁總一個問題,我們大學生,我剛才聽說一個畢業(yè)的,他說他揀垃圾也留在北京,就是說他雖然覺得北京各個方面都不怎么樣,但是他還是喜歡北京,你說北京越來越不宜居,你怎么解釋這個問題?
【陸新之】這個是支持張教授的。
【袁岳】我可以告訴你,很多北京的投資者,很多北京也有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不光是揀垃圾的,從高端到低端都有了,跟多人到了這邊以后,包括像我們知道諾基亞的投資也越來越大,但是他們有一個特點,就是周末的時候,或者是生病的時候他們到香港去,為什么?因為北京的醫(yī)院他們受不了。他們告訴我們什么?他說即使是很好的投資機會,跟你在生活層面所需要的東西不是一回事,所以,雖然你在這邊有很好的就業(yè)機會,跟你家里面住的東西不是一回事。就像我們在我們的職業(yè)生活中,我們的職業(yè)生活和我們個人生活要平衡,什么意思?這個是兩個東西,如果你一天到晚說工作機會很多,你天天躺在辦公室里面,這個是更宜居了嗎?不代表。所以,這個機會是我們生活的一個方面,但是我們講的居住是我們住的社區(qū),跟你的家庭,跟你的業(yè)余生活相關聯(lián)的,跟你的職業(yè)成就以外相觀點的部分那個地區(qū)是不適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