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五臺山探訪
文圖/白尚禮


天下名山大川多矣,以“五臺山”命名者,更是不勝枚舉。提起五臺山,或許人們會想起兩座久負盛名的五臺山,一座是雄踞中國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山西忻州五臺山,一座是號稱“京東第一山”的天津薊縣東五臺山。
孰知,在甘肅天水境內也有以“五臺山”命名的山峰,并且一出現就有三座,此處我要提及的便是西五臺,雖說其名不見經傳,但卻是附近群眾心目中的圣地。西五臺山位于秦州區(qū)藉口鎮(zhèn)(原鐵爐鄉(xiāng))蘆子灣與朱家廟兩村的交匯處,是當地有名的一處道教文化圣地,與玉泉鎮(zhèn)縣家路北山的北五臺、麥積區(qū)曹家埂南山的南五臺同為“古秦州小八景”之列,在傳承秦州民俗文化、凝聚一方百姓、教化民心向善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農歷三月二十四日,恰逢西五臺舉行盛大的文化廟會,當地群眾敬香酬神,人流如潮,熱鬧非凡。據當地老人介紹,藉口鎮(zhèn)五臺山是始建于明朝的一處道教文化場所,從古至今一直有廟,經過當地民眾不斷擴建,逐漸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上У氖牵捎诮ㄖWo不當,并經過多次地震損毀,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五臺山在“文革”中被作為“四舊”拆除毀殆,曾記載西五臺山歷史沿革的石碑及通體鑄滿銘文的大鐘也不翼而飛,使得對西五臺山的歷史考證變得模糊不清,但周邊秦嶺、楊家寺和原鐵爐鄉(xiāng)的廣大群眾對西五臺山的感情一直延存著,于1992年集資修建了一間殿宇。時隔19載,當地鄉(xiāng)邑賢達、志士仁人順應民意,于2010年重啟西五臺山建設工程,現重建殿宇八間、山門一座,重塑神像19尊,并對上山的道路進行了拓寬,對山體進行了綠化,樓臺重建,殿宇修葺,千年古觀再彰古韻,使五臺山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
如今的西五臺山經過兩次重建,已經初具規(guī)模。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初步形成上、下兩處殿宇建筑群。沿著通往山頂的大道前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大聳立的山門,山名“五臺山”三個大字是由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任法融親筆題寫的,全國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還為西五臺山題寫了“鐘靈毓秀”匾額,字跡蒼勁有力、古樸端莊,顯得大氣磅礴、熠熠生輝。進入山門便是第一處殿宇群,已建成廂房六間、廟宇一間,供奉觀音菩薩(當地人又叫“磨針婆”)。沿著第一處殿宇群的陡峭踏步拾級而上,便來到第二處殿宇群,也是西五臺山的主殿宇建筑群,呈四合院形式,由東、南、西、北四座殿宇組成,正殿三間,坐南朝北,供奉無量祖師,左側的一間廟房供奉三宵娘娘,右偏殿供奉三元三品,與正殿相對的三間殿宇主體梁柱已架起,目前正在建造中。整個建筑群起脊瓦獸,廊檐鉤翹,巍峨壯觀,門框木雕線條精雕細刻、美觀大方。殿前香煙繚繞,莊嚴肅穆,正偏殿前后,古槐參天,杏花飄香,不久將會成為秦州又一處名勝景觀和旅游勝地。
在殿宇建筑的中心生長著一株樹干虬枝盤曲、枝葉郁郁蔥蔥、花蕾含苞待放的紫丁香,當地人親切地稱它為“龍柏”,現被當地林業(yè)主管部門確定為文物樹,受國家法律保護,使得西五臺山充滿了靈氣與活力。據秦州區(qū)古樹名木管委會測量,此株紫丁香樹齡已有600多年,據此推算,應該栽植于五臺山初建時期(明朝永樂年間)。丁香本為灌木,俗名龍柏,在天水范圍內分布較廣,是庭院綠化的首選樹種,花開之際,丁香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10米之內即可聞到,但在海拔1900多米的高山之巔,歷經600余年的風霜雪雨、滄桑巨變,頑強地長成喬木狀,至今枝葉繁茂,生長旺盛,在天水算是奇跡,在全國也實屬罕見。
在當地,至今還流傳著磨針爺曾點化無量祖師的故事。傳說,無量祖師當年曾在西五臺山修行,祖師爺本是皇室子弟,他經過九世修行,仍不能修成正果,登上帝位,便有點心灰意冷,逐漸放縱自己。一天,他又下山去游玩,在路邊看見一位老婆婆拿著一根胳膊粗的鐵棒在磨刀石上不停地磨,他不明白老婆婆磨鐵棒有何用,好奇地上前詢問,老婆婆說她有個女兒要出嫁了,臨行還缺一根繡花針,我要將這根鐵棒磨成繡花針,送給即將出嫁的女兒,方便她以后做針線。祖師爺一聽,感到很可笑,就說:“這么粗的一根鐵棒,何時才能磨成繡花針,這不是浪費時間嗎?”老婆婆說:“鐵棒磨筘針,功到自然成。”說完便不見了蹤跡。祖師爺一聽,恍然大悟,原來是菩薩點化他要潛心修行。于是,祖師爺立即返回西五臺山,靜心修行,最終修成正果。這個故事也有不同的版本,據另一位老人講,無量祖師當年并非在這里修行,而是路經此地,碰見菩薩點化,才返回原處修成正果。也有老人講,當年點化無量祖師的并非菩薩,而是確有這樣一位可憐的婆婆,為了女兒出嫁拿根鐵棒磨繡花針,祖師爺碰見了,從中大徹大悟,回心轉意,終修成正果。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個傳說有多少個版本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從這個傳說中,人們悟出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啟迪后人“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總之,只要你到西五臺山,就能明顯地感受到這方被西五臺山文化熏陶的村莊,民風是多么的淳樸厚道,民眾是多么的誠實善良,對生活時刻充滿了感悟、激情和創(chuàng)造。千百年來,這里的先輩們在西五臺山周圍早出晚歸,繁衍生息,把根深深地扎在西五臺山周圍,歷經風雨滄桑,依然堅韌頑強,用鍥而不舍的精神,創(chuàng)造著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創(chuàng)造了當地特有的西五臺山民間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