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軟黃金”之稱的天水絲毯,歷經千年傳承之后,和其他一些傳統(tǒng)手工業(yè)一樣,發(fā)展陷入“藝人越來越少,市場越來越小”之瓶頸。近年來,為了破解天水絲毯經營僵局,在絲毯業(yè)堅守了大半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水絲毯文化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靜波先生等人在傳統(tǒng)手法的基礎上嘗試創(chuàng)新。新“浮雕”系列產品的面世,為傳統(tǒng)絲毯工藝產品探索出一條新“出路”。
堅守傳承大半生:
劉靜波在“軟黃金”上“雕”出創(chuàng)新之路

(劉靜波介紹產品《石紋牡丹》)

(《千手千眼觀音》5個人耗時5年完成)
1、慢工出細活
1月3日,白茫茫的大雪頃刻間覆蓋了整個呂二溝山澗,氣溫隨之驟降。位于天水市呂二溝南端的天水新天絲毯有限公司織造車間門窗緊閉,屋內窗戶玻璃上水霧一片,偌大的廠房里燈光如炬。一架架隔段擺放的機梁設備邊,一根根顏色不一、柔軟順滑的桑絹絲從梁上臨空垂下,織娘們各自坐在織機前,一手持小刀、一手扣絲線,手法嫻熟的在上百條棉經線上往來織繡。
“在200道密如發(fā)絲的經線上繞絲從右向左織就一行,最快也要幾十分鐘,最考驗手藝人耐心了,守不住寂寞耐不住性子的人,干不了這個。”一名年約五十的女工緊盯著眼前的圖紙,一邊干活一邊深有感觸的說到。如她所說,任你手法再快,要想織出高度不足1毫米的一行毯,仍需個把小時。前不久,她和另一名女工合織的一幅8平方米的絲毯剛剛完工,前后耗時2年。
中年女工的話,讓在天水絲毯業(yè)摸爬滾打了半輩子的劉靜波聽來內心五味雜陳。絲毯編織前后需要設計、捯線、栽絨、裁絨留長、平毛等20多道純手工工序,年輕人大多嫌麻煩,真正想靜下心來學習這門手藝的人現(xiàn)如今越來越少。廠里現(xiàn)有的五十多名工人中,年齡中上者居多。
劉靜波年過五旬,系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同時也是天水市惟一的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水絲毯織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車間二樓是絲毯產品陳列展室。一幅幅大小不一,內容迥異的絲毯或豎掛或橫陳,頗為吸睛。就圖案取材而言,有反映佛教題材的敦煌壁畫、佛經故事,也有喜慶色彩濃郁的家居掛毯和典雅大氣的上乘收藏佳品。由劉靜波設計,曾分別在2008年和2014年全國工藝美術品設計大賽上獲得金獎的絲織浮雕框式藝術掛毯《獸面紋》和《華夏圖騰》,均懸掛在列。
劉靜波先生指著一幅由彩石、水光和錦簇牡丹等雅致圖案組成的藝術掛毯說,這幅名為《石紋牡丹》的作品一度深得國內外客商青睞,相同圖案大小不一的系列產品廠里連續(xù)生產了四五年,也曾給廠里創(chuàng)收上千萬。其獨特的雕刻手法和明亮的絹絲色澤一經巧妙結合,清晰的層次感頓時躍然毯上,令客商喜愛不已。該系列產品中的其中一單漂洋過海后,還有外商將其改名為《水上漂》,足見其織法之“鮮活”。
隨后,他指著展廳正前方居中掛著的一幅305cm * 305cm大小藝術掛毯說,這幅名為《千手千眼觀音》的掛毯含200道工藝,由5名工人采用質地優(yōu)良的桑絹絲純手工耗時5年完成,其中的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慢工出細活。”這話形容絲毯織繡過程似乎再形象不過,他說。

(女工正一絲一線織繡)

(天水絲毯代表性作品——《獸面紋》)
2、曾經的輝煌
“一丈毯,千兩絲,織作披香殿上毯,百夫同擔進宮中。”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作《紅線毯》描述了絲毯的華美昂貴和傳統(tǒng)手工編織的精湛水平。劉靜波先生個人覺得,詩中描述的內容和天水絲毯的編織狀態(tài)十分貼切。
據(jù)史料記載,天水絲毯歷史悠久。明代時,遷入天水的回族人民所織絲毯因品質優(yōu)良,且?guī)е鴿庥舨ㄋ癸L格而深受當時漢族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喜愛。在隨后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天水絲毯在中原文化的基礎上,融匯了西域文化、佛教文化、波斯文化,并以甘青地區(qū)的地方特色為起點,在工藝和圖案制作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流傳至今。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自幼酷愛繪畫的劉靜波受在原天水絲毯總廠工作的父母影響,進廠做了一名學徒工。時間不長,有一定繪畫功底的他被廠里選送至原河北省工藝美術學!肮に嚸佬g織繡設計”專業(yè)學習。三年后學成歸來,他被分至廠里設計室工作。
在他的記憶中,廠里經營最紅火時,當時絲毯廠的設計師辦公室就占了一個樓層,光他手下就有20多名設計人員,隨時走進去都能看到伏案勾勾畫畫的身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天水絲毯達到生產、出口的頂峰,期間可謂一毯難求,紅極一時。遺憾的是,這種階段型的繁榮并沒有長久維持下去,
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水絲毯和其他一些瀕危的手工業(yè)一樣,開始陷入手工藝人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困境,一時難以破題。
“編繡絲毯費時費力,成本高、出活慢,導致手工藝人收入低,是造成工人流失的主要原因。”劉靜波說。市場小了,出活少了,廠里有些設計師也就沒心思再干下去了,因此他們中的有的人或選擇退休,或在企業(yè)改制時另行改行,截止目前只剩下三四名。
劉靜波在絲毯廠堅守的30多年間,親歷了天水絲毯在經營方面由繁榮鼎盛走向日益衰落的發(fā)展歷程,面對困境,也曾落寞過,彷徨過。尤其是當年近九旬的老父親屢屢用含混不清的口吻詢問廠里現(xiàn)狀時,他除了支吾搪塞外,更多的是心有不甘。
在他的辦公室里,至今保存著20多年前的設計畫稿,被他裝裱裝框后的這些設計稿,每一幅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線條細膩、著色精美。自己每每看之,多年前加班加點挑燈夜戰(zhàn)的場面就會不由自主的浮出腦海,揮之不去。
近些年來,受機織毯市場沖擊,加之天水絲毯制作工序復雜、原料昂貴、價格不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純手工制作的天水絲毯在市場份額中占比越來越小,其織造技藝因面臨瀕危,被文化部審核批準后于2014年11月正式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藝術掛毯《說法圖》)

(天水絲毯代表性作品——《華夏圖騰》)
3、“軟黃金”上的雕刻
2003年,成立于1954年、有著60多年生產出口絲毯歷史的原天水絲毯總廠進行企業(yè)改制重組。2003年6月,天水新天絲毯有限公司成立。新公司成立之初,身為副總經理的劉靜波和其他公司領導一樣,開始為企業(yè)發(fā)展謀求出新路。
面對經營日益縮水的現(xiàn)狀,如何打破僵局讓素有“軟黃金”之稱的天水絲毯在新公司的運作下更好的傳承下去,是劉靜波一直思考的問題。為了尋求新機,他開始嘗試在傳統(tǒng)絲毯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經過幾年反復琢磨研究,劉靜波打破以往格調,在自己的設計理念中將浮雕和裝飾繪畫首次融合,大膽創(chuàng)新。事實證明,這項后來被世人稱之為“軟黃金上的雕刻”的藝術手法讓天水絲毯在國家級大賽中連摘“金獎”桂冠,一時間在業(yè)內名聲再起。
2008年4月,劉靜波設計的絲織新“浮雕”藝術掛毯《獸面紋》因織就表現(xiàn)手法新穎獨特,在第43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上獲得“金鳳凰”創(chuàng)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
2014年,同樣由他設計的《華夏圖騰》藝術掛毯榮獲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中國原創(chuàng)•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除此之外,在2008-2018年間,《珠聯(lián)鳳祥》、《反彈琵琶》、《文殊菩薩》等藝術掛毯在國家、省級不同大賽中曾屢獲殊榮。
“‘浮雕’”系列作品,同樣采取真絲織就,不同于其他的是,我只是在以前幾代人積累下來的設計經驗的基礎上,將平面毯織出了立體感、層次感,讓多彩圖案表現(xiàn)更凹凸有致了而已。”劉靜波頗為自謙的說到。因浮雕系列作品多次獲獎、且銷量向好,目前他已申請了專利。
2018年5月14日,中國輕工業(yè)聯(lián)合會公告公布了89名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名單,劉靜波作為我省惟一的一名,榜上有名。
劉靜波說,近幾年,為了大力弘揚天水絲毯文化技藝,公司積極參加了在臺灣高雄、上海等地開展的各類非遺展示展出。在2016年開羅中國文化中心承辦的“中埃文化年甘肅文化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文博會上,天水絲毯一經亮相賺足了眼球,深受觀眾青睞和稱贊。
他說,一直以來,設立絲毯直銷店和宣傳平臺,是公司多年來的工作思路。值得欣喜的是,隨著2018年8月28日“錦繡坊”直銷店在秦州區(qū)的開業(yè),公司經營銷售開始邁上新臺階。下一步,為了更好的傳承和挖掘天水絲毯文化,推動傳統(tǒng)產業(yè)健康發(fā)展,公司擬建設集絲毯生產—設計研發(fā)—技藝制作體驗—技術培訓等為一體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水絲毯傳承保護與文化博覽中心》。與此同時,為了很好的發(fā)揮代表性傳承人的作用,公司決定建設國家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的非遺傳承基地,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利用力度,力爭使天水絲毯產業(yè)再創(chuàng)佳績。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和企業(yè)自身在手工業(yè)傳承方面的堅守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手工業(yè)一定會枯樹逢春,再次煥發(fā)新的活力!眲㈧o波堅定的說。
文/圖蘭州晨報/掌上蘭州首席記者王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