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曉東臨摹的《西方凈土變》
一直以來,外界評價很高的麥積山壁畫是國內一些專家、學者眼中的古代壁畫巔峰之作,12月18日,記者采訪麥積山藝術研究所壁畫臨摹師楊曉東先生時了解到,這些壁畫文物副本經過15年的臨摹即將于元旦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展出,被塵封的鮮為人知的文化內涵將呈現在大眾眼前。
麥積山壁畫書寫古畫傳奇
麥積山石窟被譽為東方雕塑館。其中127號窟較完整地保存了國內最多最成熟的大型經變畫。
楊曉東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睒子本生》畫是麥積山西魏壁畫中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一幅壁畫,該巨幅壁畫位于麥積山127窟,長7.2米,高1.4米,呈梯形,全圖以朝臣送行、備獵、觀獵、誤射瞇子,瞇子哭訴,國王謝罪告知盲父母,盲父母哭尸,天賜神藥等人物活動場景構成,是一幅以人物、鞍馬為主體內容,包括飛禽走獸、花鳥樹木、山川沼澤等一系列景物的包容性和綜合性極強的壁畫作品。
據楊先生介紹,日本筑波大學教授、著名學者東山建吾先生曾對此畫有很高的評價,認為迄今為止,麥積山127窟保存了中國最早、規(guī)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型經變畫。我國著名史論家、西安美院史論系主任王宇寧教授曾在《美術研究》2002年第一期發(fā)表題為“麥積山壁畫《睒子本生》對中國早期山水畫史的里程碑意義”,認為此圖的藝術價值十分重大,堪稱中國山水畫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對改寫中國山水畫史提供了實證材料。原龍門石窟研究所所長溫玉成看了此圖后認為,這幅壁畫是中國第一畫,以前沒有被中國美術史所載錄,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漏頁,可與顧愷之的《洛神賦》相媲美。
除此之外,127窟右壁上部所繪的《西方凈土變》,是我國石窟寺中現存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為詳實的一幅壁畫。該窟同時還包含《七佛圖》、《薩垂那舍身飼虎》等近百平方米北朝大型壁畫,由于其題材廣泛、年代久遠,藝術水平高超,場面宏大,在國內極為罕見,而被吳作人、常書鴻、段文杰等專家稱為“中國之最”。同時也被業(yè)內人士稱為中國古代佛教壁畫集大成者的寶窟,取名“北朝壁畫宮”。

楊曉東臨摹壁畫
忠實臨摹延續(xù)文物生命
麥積山地處高山林區(qū),氣候多雨陰濕,千年來,部分精美的壁畫和雕塑被大自然無情地摧殘。現石窟內仍保存有后秦、北魏至明清各代壁畫1000多平方米。
據楊曉東先生介紹,盡管敦煌壁畫在數量上要比麥積山壁畫多得多,但就其藝術價值而言,麥積山壁畫也有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壁畫,麥積山壁畫的藝術價值遠在敦煌壁畫之上。但是,這些被塵封了近1600年的國家級文化遺存,由于歲月無情的侵蝕,畫面模糊不清,難以辨認,幾乎接近消失的邊緣。與此同時,殘破斑駁的壁畫,也給研究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如何讓這些國寶永久保存于世,并向世人重現輝煌,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花平寧先生借鑒敦煌的成功經驗,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只有通過對壁畫進行長期細致的研究性臨摹,才能解決一系列問題。1995年以來,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借鑒敦煌的成功經驗,對壁畫開始進行長期細致的研究性臨摹。
忠實臨摹古壁畫,并不像常人想象的那樣簡單輕松,面對幾乎用肉眼看不見的隱約線條和一滴一點的色彩痕跡,如果臨摹者沒有足夠的毅力是絕不敢涉足的。楊曉東回憶說,從1995年后半年起,他開始投身到臨摹壁畫這項艱巨的工作當中。記得當時,他第一次臨摹的作品是《西方凈土變》,等線描和臨摹成品完成后,由國內知名專家組成的驗收團對他的臨摹作品給出很高的評價。
截至目前,經過長達15年的“面壁”,他已搶救性地臨摹完成了127窟《西方凈土變》、《睒子本生》、《七佛圖》、《薩垂那舍身飼虎》、《東王公西王母遨游太空》、《涅槃經變》和《維摩經變》以及135窟的北魏時期的《一佛二菩薩》等上百平方米經典畫作,其中10平方米以上的宏篇巨制7幅。
麥積山石窟研究所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些壁畫是不可再生的藝術瑰寶,忠實臨摹的壁畫,可以作為文物的副本永久性保存下來,使得文物的生命得以延續(xù)。

麥積山壁畫將走出國門
據了解,由天水市政府主辦,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承辦的“再現北朝壁畫巔峰之作——楊曉東臨摹麥積山壁畫大展”將于2010年1月1日至10日在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首次展出。相信通過此次展覽,人們對這些古代壁畫所蘊含的藝術元素和其表現的經典文化將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同時也將對麥積山石窟的宣傳起到重要意義。另據楊曉東介紹,麥積山壁畫展將于2012年走出國門赴日本展出。
文/圖 本報記者 王蘭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