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1日上午9時,全國政協(xié)十屆五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大會發(fā)言。中國政府網(wǎng)、新華網(wǎng)聯(lián)合實時報道。

周宜興委員的發(fā)言
——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fā)掘并研究龍文化的根
[周宜興]我國文化資源積累的厚度很深、很重,但我們對文化資源開發(fā)的能力,與文化資源的厚度相比,是遠遠不夠的。全世界的華人都自豪地認同自己是“龍”的傳人,自有可記載的歷史時期起,“龍”在中華各個民族中傳承了三四千年。但時至今日,關于“龍”文化的根起源于哪里?它是怎么形成和發(fā)展的?還沒有一個歷史的、科學的、文化的,令中國乃至世界信服的說法。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文化資源開發(fā)中的一大缺憾。
20世紀末,我國成功地完成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斷代工程,這是功不可沒的一項歷史文化工程。它向世界宣告了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實存在。就在這個工程完成之日,就有智者提出,可否在斷代工程之后,再開展一項“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大地灣
2006年,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發(fā)布了《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報告中有關遺址考古發(fā)掘的文字部分945頁,約120萬字,文物遺存圖版304頁,計2000多幅照片,實有遺存文物約10000件)。報告無可辯駁地證實,在8000~5000年前,在秦安大地灣,存在著我國新石器時期一個相當豐厚、相當進步的文明——大地灣文化(已知大地灣遺址總面積275萬平米,現(xiàn)已發(fā)掘揭露的面積1.38萬平米,僅是總面積的千分之五,其發(fā)掘潛力巨大)。國家已經(jīng)立項,今年開工建設大地灣遺址博物館,并逐步恢復大地灣原始村落,復原8000年前的原始地貌,建立一個中華史前文明的研究、教育基地。那么,創(chuàng)造大地灣文明的歷史代表人物是誰呢?這正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終要回答的問題。
幾千年來,我國一直流傳著肇始中華文明的第一人是太昊伏羲氏。坐落在北京阜成門內大街的歷代帝王廟里,供奉著從三皇五帝到清乾隆止的188位中國的帝王,太昊伏羲是188位帝王之首。許多古代典籍中都有伏羲創(chuàng)始文明的記載。伏羲早于炎帝、黃帝約2000年或者更早,是“代燧人氏繼天而王”的。這樣算來,伏羲是在8000~7000年前,或者更長的一個歷史時期里,在黃河上游廣大地域誕生的眾多遠古先賢的代表人物。伏羲(或者是若干代伏羲)是處于母系社會結束,父系社會形成過程中,一個欣欣向榮的,始創(chuàng)文明的偉大時期的歷史文化人物。這個時期,也正是大地灣文化誕生并發(fā)展的時期!按蟮貫澄幕迸c“伏羲文化”不期相遇,它們誕生在同一個歷史時期,它們在時間上是相重疊的。更加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它們在空間上也是相重疊的。伏羲誕生在古成紀,成長在古成紀(注釋:古成紀即在今天甘肅省天水市轄區(qū)內),而秦安大地灣原始遺址也產(chǎn)生在古成紀。這種時間與空間的雙重重疊,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的必然,它預示著傳說中的伏羲文明,與地下發(fā)掘出的大地灣文明,可能是同一個歷史文明的兩種不同的表象與形態(tài)。它的現(xiàn)顯可能會把我國的文明史,在5000年的基礎上,再向前推3000年左右。8000年的文明史,會把我國的“軟實力”提升到一個什么樣的高度,現(xiàn)在還難以預料。

伏羲是父系社會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以古成紀為中心的眾多原始部落,共同組成的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在伏羲所創(chuàng)始十多項文明中,有一項是“立九部,設六佐,初創(chuàng)社會”!度时炯o》中說:伏羲“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伏羲所設九部,都以龍師命名,每個龍師都有自己獨特的龍師圖騰,于是九種互有差異的龍的圖騰就出現(xiàn)了。顯然中國的龍文化是由伏羲開創(chuàng)的,成紀一直被稱為“龍城”,龍文化的根大約就在伏羲氏誕生、成長的地方——成紀。
把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文化重疊起來研究,是中華探源工程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它需要新的觀念與方法,為此得從以下兩點做起:
一是建立以文化為核心的歷史研究觀。文化是歷史的靈魂,歷史是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載體。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不論怎么變遷,文化始終是這個民族所特有的傳統(tǒng)與精神,它在生活習俗的延續(xù)與發(fā)展中傳承,有著強烈的民族特征,很難被異化,被征服,但它必須自覺,并不斷地創(chuàng)新。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傳承下來的。因此,歷史學的研究核心應當放在各個歷史階段中,文化的產(chǎn)生、再現(xiàn)、發(fā)展與繼承方面,更加重視思想與精神在歷史中的作用力;而不囿于考證、修正、補充、完善歷朝歷代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真?zhèn)蔚恼撟C方面。
二是對史料的認定要有新的觀念。把文字記載的史料,考古發(fā)掘的史料,和保存在民間的傳說史料,三者并重使用,相互補充佐證。在民間以口頭文學承傳下來的歷史傳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保存在世間最鮮活、最生動、最濃厚的歷史資源。大量有關伏羲創(chuàng)始文明的傳說,我們應當先接受它,在與“大地灣文化”相印證的基礎上,去偽存真,確立其歷史真實的部分。對伏羲所在時代的歷史研究,應當把著力點放在以伏羲為代表的先賢們,在中華大地上創(chuàng)世文明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遠古文化這一核心上,挖掘并認知伏羲文化豐富的思想與精神內涵。
最后祝愿“中華文明深源工程”能得到支持,并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