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8日,天水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市二院)疼痛科特邀廣東省疼痛學會脊柱微創(chuàng)學組、暨南大學附屬東莞醫(yī)院疼痛科康健主任醫(yī)師來院成功開展了首例“局麻下經椎間孔入路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填補了市內空白。
據了解,接受此次手術的患者被診斷為“腰4/5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部疼痛伴右下肢麻木三年,久行久站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試驗僅15度,由于椎間盤突出癥伴有神經根性疼痛并麻木,多次反復保守治療后效果不佳,遂入住于該院疼痛科。結合患者的癥狀、體征、影像診斷,經過精心的術前準備,為該患者成功實施了“局麻下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解決了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及繼發(fā)神經根管狹窄等問題。術后2小時,患者就能下地行走,直腿抬高試驗70-80度,腰腿疼痛癥狀得到明顯緩解;術后第2天,患者即在腰圍的保護下下地活動;術后第3天,患者便出院了。
該院疼痛科尤志俠主任介紹,腰椎間盤突出癥已成為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常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導致生活質量下降。該病的治療手段多樣化,一般多為保守治療和開放手術治療。此次開展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微創(chuàng)技術—椎間孔鏡技術相對于傳統手術而言,椎間孔鏡手術是一種安全、高效的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克服了以往疼痛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足,成為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最佳微創(chuàng)治療手段。椎間孔鏡是在病人局麻狀態(tài)下,自脊椎側方一個7毫米的切口處將椎間孔鏡放置到椎間盤突出部位,在內窺鏡放大監(jiān)視下,更清楚的看清解剖結構,用外科手術器械摘除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并處理椎管狹窄,直接解除神經壓迫,術中醫(yī)生即可評價治療效果。
椎間孔鏡技術最大的優(yōu)點就在于,從側方或后方入路,可以避免傳統后路手術對椎管和神經的干擾,不咬除椎板,不破壞椎旁肌肉和韌帶,對脊柱穩(wěn)定性無影響;可拆除任何突出椎間盤碎片,目的更為直接;適應癥廣,能處理幾乎所有類型椎間盤突出,部分椎管狹窄、椎間孔狹窄、鈣化等骨性病變;創(chuàng)傷小,血栓形成和感染的幾率低,術后不會在后方重要結構處留下瘢痕而導致椎管和神經的粘連;時間短、出血少,術后恢復效果明顯,2-3天便可出院,真正達到了“以最小的痛苦,達到最好療效”的手術目的。
“局麻下經椎間孔入路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的成功開展,標志著該院在疼痛微創(chuàng)診療技術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趙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