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寶卷
河西寶卷含涼州、張掖、酒泉寶卷(張掖寶卷因故未能進入第一批國家名錄)。寶卷又名寶傳,是一種明清以來流行于民間的講唱文學。它由唐代的變文、講經(jīng)文演變而來,受俗講的孕育,歷經(jīng)宋代談經(jīng)、說參請、說諢經(jīng)講史等,并受到話本、小說,諸宮調(diào)及戲曲等的影響,其內(nèi)容包含儒、釋、道的三教合一及各種秘密宗教,并有大量非宗教的歷史人物、民間神話、傳說和戲曲故事,其結構為散韻相間,講唱地點從廟會、娛樂場所,直至家庭院落。
天祝土族格薩爾
《格薩爾》是中華民族文學藝術中的一塊瑰寶,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長的英雄史詩,它源于藏族,卻廣泛傳播于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很多民族之中。作為口頭傳唱的口碑古籍土族《格薩爾》,同樣具有有別于其他口頭傳唱的英雄史詩,在形式、內(nèi)容方面富有自己的特點,獨具魅力。挖掘、搶救和保護土族《格薩爾》,不僅能豐富和完善《格薩爾》英雄史詩,乃至對中國民族民間文學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chǎn)生深遠的意義。
裕固族民歌
從裕固族歷史淵源和語言來說,其民歌與回鶻民歌和蒙古民歌有著同樣的源流,歌詞格律有許多共同之處,并且具有許多古代語言的特點。裕固族民歌主要分為音樂和唱詞兩部分,主要有“小曲”、“號子”、“小調(diào)”、“情歌”、“敘事”、“筵席曲”等形式,已搜集、整理的有310余首。裕固族民歌記敘了裕固族歷史、英雄和生活多方面的內(nèi)容,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民歌,特別是突厥、蒙古民族民歌的“活化石”,是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歷史的重要依據(jù),也是挖掘、發(fā)展北方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基礎和依據(jù)。
花兒
花兒是大西北各族人民所喜愛的一種山歌,因歌詞中多將青年女子比喻為花兒而得名。它主要流行于賀蘭山以南,六盤山以西,岷山以北,日月山以東這一跨越甘、寧、青三省區(qū)的廣闊地帶,成為漢、回、土、藏、撒拉、東鄉(xiāng)、保安、裕固等民族用漢語創(chuàng)作并演唱的一個歌種;▋河泻又莼▋汉弯夯▋褐。前者以甘肅河州(今臨夏)為中心,布及甘、青相鄰的十多個農(nóng)業(yè)縣;后者以洮州(今臨潭)、岷州(今岷縣)為中心,只流行于甘肅境內(nèi)的七八個縣。洮岷花兒曲調(diào)純樸單調(diào),有濃厚的敘事性,而河州花兒的曲調(diào)則豐富多彩,具有強烈的抒情性。目前,在我省具有影響力的花兒會有康樂蓮花山花兒會、和政松鳴巖花兒會、岷縣二郎山花兒會。
慶陽嗩吶藝術
慶陽嗩吶是以嗩吶為主奏的民間吹打樂,也稱鼓吹樂,距今有四百多年歷史,經(jīng)歷代藝人不斷繁衍發(fā)展至今,其獨特的曲牌音樂體系、龐大的演奏群體、廣泛的民俗應用和濃郁的地方風格成為我國浩瀚的民族民間音樂中一個獨特樂種。
該樂種的表演形式有“大件”組合與“小件”組合兩種。一般樂手都能掌握兩件以上樂器,在人員不變的情況下可隨意調(diào)動。慶陽嗩吶曲牌內(nèi)容豐富,意味質(zhì)樸,自成體系,獨具風格。
永登苦水高高蹺
甘肅永登苦水街高高蹺,是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龍?zhí)ь^社火保留的一個傳統(tǒng)社火節(jié)目,是一門祖輩相傳的民間表演藝術。它結合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龍?zhí)ь^社火,在太平鼓隊強大陣容的開路引導下,上街進行表演,傳播民間民俗文化。它的表演歷史悠久,從元末明初開始到現(xiàn)在,已有近七百年的歷史。它經(jīng)歷了明代、清代、民國到新中國成立至今的長期傳承發(fā)展時期,它的長期存在和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龍?zhí)ь^社火密不可分。表演時,表演者穿上傳統(tǒng)的戲劇服裝,畫上秦腔劇中人物的臉譜,拿上道具,采上高高蹺,排成長隊,凌空飛舞,過街式向觀眾表演,蹺腿高度達3米至3.3米,是全國之冠。
蘭州太平鼓
甘肅蘭州太平鼓舞已有幾百年歷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稱。蘭州太平鼓是圓筒形,鼓身高70—75厘米,鼓面45—50厘米,鼓重19—22公斤,雙面蒙牛皮,繪有二龍戲珠等圖案;鼓帶較長,可挎在肩上,便于擊打又可將鼓拋向任何一個方向。蘭州太平鼓舞是群舞,鼓隊有24—48人,也有108人不等的設置,鼓手在領隊的一聲令下,擊鑼伴奏,隊形不斷變幻,有“大轎迎賓”、“黃河兒女”、“擂臺比武”等多種表演形式。蘭州太平鼓經(jīng)過幾代民間藝人的編排、加工和完善,形成了高、中、低鼓三種基本打法,揉進戲劇架子功的技法和武術的技法,加強節(jié)奏的變化,將單一的太平鼓擊鼓節(jié)奏變換為輕、重、緩、急的不同打法,讓隊形變化流暢和美化,創(chuàng)排了鼓和鑼拔的新技法。
甘肅隴劇
甘肅隴劇是甘肅獨有地方戲曲,原名隴東道情。隴東道情起源于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扎根于隴東的魚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shù)孛耖g音樂營養(yǎng),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經(jīng)環(huán)縣民間皮影藝人解長春(清同治時人)改造唱腔后在寧夏、內(nèi)蒙古、陜北及當?shù)貜V為流傳。在抗戰(zhàn)時期成為陜甘寧邊區(qū)革命文化的組成部分。唱腔為板式、曲牌、麻黃的結合體,分花音和傷音,花音明快活潑,悅耳動聽,傷音抒情委婉,清揚幽雅,尤以麻黃最富特色,一唱眾和,氣氛熱烈,有“一句一簧,兩句一幫”之說。特色樂器有隴胡、嗩吶、漁鼓、水梆子,表演融入皮影側身造型美,舞臺美術借鑒皮影鏤空、彩繪、裝飾手法及旦角高髻燕尾頭飾等,形成獨特風格。
敦煌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起源可追溯至唐、宋代,最早源于曲子詞。清末明初,在敦煌發(fā)展成了獨有的地方戲種,包容了文學、音樂、舞蹈、曲藝、特技等各種藝術成分,主要由劇本、曲調(diào)、曲牌三部分組成,表演形式有舞臺演出(彩唱)和地攤演出(清唱)兩種。曲調(diào)優(yōu)美動聽,題材廣泛,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郁,演唱形式靈活。
華亭曲子戲
華亭曲子戲作為創(chuàng)始于民間,扎根民間,依存民間,至今仍為民間鄉(xiāng)親所接受、認可,仍在起著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抑惡揚善、寓教于樂、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華亭曲子戲演唱和表演技巧易于傳唱,特別是表演無固定程式,道具可就地取材,是其它戲曲所無法媲美的一種藝術形式。華亭曲子戲作為研究中國戲曲史,民間小劇種的生成,蛻變及曲子藝術向戲曲過渡的脈絡,古老原始的華亭曲子戲具有“活化石”的價值,對豐富中華民間傳統(tǒng)戲曲劇種,為中華戲曲走向世界具有“錦上添花”的積極作用。
環(huán)縣道情皮影戲
環(huán)縣道情皮影是古老的道情與皮影相結合的產(chǎn)物,約產(chǎn)生于北宋時期,是國內(nèi)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態(tài)藝術群體。其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優(yōu)美獨特的道情音樂唱腔和精湛的皮影制作及表演上。戲班演出時,前臺一人挑扦表演,并承擔所有角色的坐唱念白,后臺四五人伴奏并“嘛簧”,一唱眾和,粗獷高亢,獨具風格。道情音樂為微調(diào)式,分為“傷音”、“花音”,以坦板、飛板兩種速度演唱,曲牌體與板式體并存。其伴奏樂器中的四弦、漁鼓、甩梆子、簡板均為自制,音色獨特。傳唱的180余部劇目中,至今還保留著“圖”、“卷”等古老文化符號。
賢孝
賢孝是漢族盲藝人(瞽目人)手持三弦、自彈自唱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語言與音樂結合完美、內(nèi)容豐富、形式古樸,師徒相傳,口傳心授。其內(nèi)容主要以述頌英雄賢士、烈婦淑女、孝子賢孫、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故事為主,寓隱惡揚善、喻時勸世、因果報應、為賢盡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為“賢孝”。流傳我省民間的主要有涼州賢孝和河州賢孝。涼州賢孝在演唱形式上,說白、誦唱和伴奏一般都由一人完成。唱詞語言以涼州方言為主,多為五、七、十字句,均用方言韻,通俗易懂,幽默風趣。演唱中間,藝人們邊與聽眾交流,邊有即興創(chuàng)作,往往妙語連珠。涼州賢孝的音樂,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唱腔曲牌,吸收了“涼州雜調(diào)”和地方民歌的豐富營養(yǎng)。河州賢孝產(chǎn)生于明清,是流傳在臨夏地區(qū)的傳統(tǒng)說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