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叢:從清代“講圣諭”看“榮辱觀”教育
甘肅省軍區(qū)政委 劉巨魁
時下,全國正在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學習教育活動。怎樣才能使“八榮八恥”的榮辱觀深入人心,成為每個公民自覺踐行的道德規(guī)范,是當前需要每個社會公民思考和解決的一道課題。近日,偶讀清代“講圣諭”軼事,其做法給人深思,發(fā)人深省,我認為,這對于今天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社會新風尚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清康熙帝于康熙九年頒布了以“敦孝悌以重人論;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論;種農(nóng)桑以足衣食;尚節(jié)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yè)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慝逃以免誅連;完錢糧以省催課;聯(lián)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為主要內(nèi)容的十六條“圣諭”,要求農(nóng)工士商按照“圣諭”規(guī)范道德行為,在當時聞名遐邇,影響甚為深遠。為了使“圣諭”十六條通俗易懂,在朝野內(nèi)外普及,雍正二年,朝廷加以演繹,制定為《圣諭廣訓》,頒布天下認真學習。并專門制定了“定講期”、“籌講費”、“明講法”、“肅講儀”等宣傳條規(guī),以推行“圣諭”落實,此即為清代“講圣諭”制度。
所謂“定講期”即為每月初一、十五要求各地都要聚會,由地方官和軍官,分別向老百姓和兵俑講解“圣諭”要義。“籌講費”是指給宣傳者提供場所、講臺等人力、物力、財力保障。“明講法”則是由品行端正、禮賢下士、德高望重者,運用簡潔明快、易于被群眾理解掌握和頌記的言詞以及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宣傳講!懊C講儀”意為宣講時要嚴密組織、嚴肅紀律、正規(guī)儀式,宣講者姿態(tài)端莊、儀容整潔、禁忌嬉笑,聽講者不得行走喧嘩!爸v圣諭”制度的實施,使“圣諭”得以流傳二百多年,深入人心,廣大農(nóng)工士商心領神會,紛紛效法并遵從實踐,付諸言行。
雖然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自古就有封廉恥、重禮儀、明誠信的傳統(tǒng),我們黨也歷來重視思想道德建設,倡導社會風尚,但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新形勢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滋長,一些人道德滑坡,是非不清,美丑不辨,善惡不分,胡總書記根據(jù)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提出“八榮八恥”。毋庸置疑,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必將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而營造良好社會風尚,涉及到道德意識的增強、道德信念的鞏固、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道德行為的完善,是系統(tǒng)、長期、漸進的知行統(tǒng)一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必須把榮辱觀的教育和怎樣踐行榮辱觀作為一項戰(zhàn)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實抓好。因此,當前我們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不能只停留在“喊號子”、“定調(diào)子”和泛泛的面上教育上,要制定能夠在全社會迅速普及和踐行榮辱觀的必要措施,以確保榮辱觀教育見思想、見行動、見實效。
首先要深入宣教。良好的社會道德和文明風尚,離不開輿論力量的倡導。清代“講圣諭”尚有“定講期”制度,能夠使“圣諭”婦孺皆知,我們更應充分發(fā)揮媒體的優(yōu)勢,采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傳媒相結合的方法,對“八榮八恥”進行廣泛宣傳,努力擴大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覆蓋面,使之深入黨政機關、深入軍營、深入工廠,深入學校,深入街道,深入村鎮(zhèn),積極引導人們知榮辱,明善惡,辨是非,做到家喻戶曉,融入人心,成為社會共識。
二是要躬身踐行。一切實踐經(jīng)驗與成果的取得,離不開知與行的統(tǒng)一。應著眼人們?nèi)粘I,倡導大家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踐行“八榮八恥”的基本要求;應著眼各行各業(yè)實際,倡導在生產(chǎn)經(jīng)營和管理當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求。爭當樹新風模范,爭做促和諧標兵,使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蔚然成風。
三是要建立機制。良好習慣的形成,除了思想道德教育外,還要有制度和機制保證。因此,要把公民道德建設融于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之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與社會管理、自律與他律相互補充和促進的運行機制,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引導人們的思想,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強化“八榮八恥”的激勵作用,促進全民族整體道德素質(zhì)的提升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早日實現(xiàn)。
(作者系甘肅省軍區(qū)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