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聽友人說,麥積區(qū)街子有座神農(nóng)山,很是神奇,還有許多關(guān)于炎帝、黃帝的傳說。我這人向來嚴謹,聽過就聽過了,只是莞爾一笑,沒往心里去。
前些日子,有熱心人組織幾位文史研究者前往神農(nóng)山一探,我也在被邀之列,心里想,春日載陽,時光正好,權(quán)作一日之游,沒有多少想頭。
沒想到,這一游,讓我驚嘆不已。也為此激動、思索了好些天,并寫下了這點感受,名之曰神農(nóng)山“三奇”。
一奇:山奇。神農(nóng)山拔地而起,孤峰聳云,四無傍依,形如覆鐘。登臨山頂,獨立蒼穹,馮虛御風,恍如隔世,望四圍萬山嵯峨,眾壑宛走,云蒸霞蔚,氣象壯闊。依我的常識判斷,此山拔地有通天之勢,絕不是普通的山,而是古人選擇的理想的祭天場所。整座山是一處神工鬼斧而成的絕佳、絕妙的“天壇”。
崇拜大山是一種原始信仰的形式。山的雄偉高大在古代有兩種認識,一種認為它是通往上天的路,因而有神秘性;另一種認為山是幻想中神靈的住所,因而值得崇拜。所以古人多選擇高大雄偉而具有特點的山作為祭天的神圣場所。比如泰山,古人認為它居“四岳”之首,故稱“岱宗”!讹L俗通》云:“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者,始(胎)也。宗者,長也。萬物之始,陽陽交代,故為五岳之長,王者受命恒封禪之。”我國沿海地區(qū)神話中也有想象中的蓬萊仙山,令人景仰,可見以為高大的山峰具有神靈的性格也源于此。《詩經(jīng)·魯頌》有“泰山巖巖,魯邦所瞻”;《詩經(jīng)·大雅》中有“嵩高維岳,峻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都是敬頌這些山的至尊、至極高大為萬物之始源。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敬奉神山的的信仰更是十分普遍。天水神農(nóng)山(民間也稱神靈山)與昆侖山、泰山、蓬萊仙山一樣,以高大、雄偉、獨絕著稱,是祭天、禮天、通神的最佳場所。據(jù)說當?shù)厝耸种杏袎K祭天石,我沒有見到;如果有,我想一定是“玉圭”、“玉璜”、“玉琮”之類的東西。因為玉器是敬天的最高禮品,是供神享用的寶物。天水最早被稱為“上邽”,邽者,因其山形拔地而起似玉圭而言。我想,這其中是否有些神秘的聯(lián)系。
另一方面,古人的無生物崇拜常常與生殖崇拜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古人常把突起的山石擬想成男性生殖器,把凹進的山洞擬想成女陰,進行生殖崇拜。這在民俗上已得到普遍的認可。宋兆麟先生在《中國人生育信仰》一書中介紹說:“四川古藺縣馬蹄鄉(xiāng)二道坎村,在河對岸有兩座山,各有一石,一為男,一為女,當?shù)鼐用袂笞觿t拜男石,求女則拜女石。鹽源縣有座公母山,也是人們求子的神山!备拭C臨夏地區(qū)的蓮花山、松鳴巖都有“摸子洞”,在花兒會期間,求子者趨之若鶩,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甘肅隴南地區(qū),人們把一些山形象地稱為“棒棒崖”、“琵琶崖”,賦于生殖崇拜的意義。在生殖崇拜的認識意義上,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街子神農(nóng)山是一個大陽具,炎帝也好,黃帝也好,選擇它作為禮天、崇拜之物,其認識價值更是多元的。
與對山的崇拜一樣,神農(nóng)山還留有靈石崇拜的遺痕。山頂有一年代久遠的石香爐,還有一長方柱體的“石敢當”。據(jù)當?shù)厝私榻B,原來“石敢當”是底座,石香爐“座”在“石敢當”之上。這種形式,以及在如許高的山上有“石敢當”,尚屬少見。對石的信仰也是原始信仰的形式之一,最能代表這種信仰的應當是新石器時期的各種關(guān)于石的神話。我國古代神話中有女媧煉五色石修補蒼天的故事,已經(jīng)反映出對石的信仰!渡胶=(jīng)》中記述的“精衛(wèi)填海”故事,把復仇的小神鳥銜西山木石填塞東海加以神化,顯示出石塊的魔力!段饔斡洝分械膶O悟空是從石中生出,彰顯出石也有非凡的生殖能力。而“石敢當”是廣泛流行于漢族之中的具有巫術(shù)手段的石崇拜,“石敢當”又作“泰山石敢當”,據(jù)《急就篇》記載:上古有許多石氏名人,后世也都是名門望族,“敢當”是說“敢當無敵”的意思,正是指“石”本身的神奇威力而言。《墨莊漫錄》中記了一則傳說,說北宋慶歷年間,有一個在莆田做官的人,名叫張緯,得到一塊石板,上面刻著以下文字:“石敢當,鎮(zhèn)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聲盛,禮樂昌。”這些內(nèi)容不正如祭天時所頌之詞嗎?
這些后世的巫術(shù)手段的發(fā)展,淵源仍是石信仰的原始形式。而神農(nóng)山拔地通天,山上疊石,奇上加奇,使人不得不相信此山具有特殊的神靈之性。古人因之選擇它作為祭壇,再合適不過。
二奇:洞奇。神農(nóng)山頂正中有一洞穴,名曰“凌霄洞”。凌霄者通天也。洞口有一拳大小。此洞穴位置原在被毀的舊大殿供桌之下,現(xiàn)在新修的大殿向后移了許多,因此洞口現(xiàn)在新修的大殿臺階前。凌霄洞直通山底部,底部的出口在石蓮谷,即《水經(jīng)注》中所說的“軒轅谷”,今人多呼為“黃家峽”,疑即因黃帝曾居此之故。當?shù)厝苏f神農(nóng)山是空的,完全可信。因為,“凌霄洞”洞口雖小,但是,春、夏之時空氣向內(nèi)吸,吸力很大;而秋、冬之時氣體則自洞穴往外冒(此中物理原因,待專家解釋)。我們試著把一張點燃的紙放在洞口,灰燼“呼”的一下被吸入洞穴。其深奧神秘如此,不得不令人嘆奇。依常識判斷,此山腹可能是喀斯特地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溶巖洞。照此來看,此洞穴的形成應該是多少萬年的事了。
山的神奇與洞的神奇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古人選擇如此的地理環(huán)境建筑廟宇,祭天禮天,實在可以看出古人觀物取象的智慧。不只是此山拔地通天,而且是“一竅通天”,僅此可以觸動后人的多少聯(lián)想。真是奇之又奇。
三奇:樹奇。神農(nóng)山頂有一國槐,主干虬曲蒼勁,樹雖不大,但樹齡肯定不短,因為如此高的孤峰,且是石山,基部的土壤與水分都不利喬木的生長,全賴天澤雨潤;且山高風巨,自然的破壞力也大,因此能長成現(xiàn)在的樣子,實屬不易。近年來,又從老干上發(fā)出二股新枝,重新煥發(fā)出了旺盛的生機。這不正昭示著神農(nóng)山再度被世人看重,成為民眾心目中的圣山而被信仰朝拜嗎?
更有奇者,在半山腰的小山村路坎上,長有一株奇特的樹木,人多不識其名。樹圍幾可三人合抱,樹高約20米,冠徑在20米左右,樹身青褐色,樹皮上剝落點遍布樹身,斑駁陸離,煞是耐看。村人形象地稱此樹為“花豹榆”。仔細看去,確如豹子皮的花色。我摘了幾片葉子,認真辨別了一番,確實是榆樹,但比普通的白榆、黑榆、刺榆的葉子要小,花絮細小,顏色黃綠。當?shù)乩相l(xiāng)講,此樹原來有兩株,一株已毀。根椐榆樹生長的特性及此樹所生長的環(huán)境,行內(nèi)人士估計樹齡接近千年。此樹實在是村人的“守護神”,也是小村之魂。透過這棵古樹,可以窺見神農(nóng)山居民悠遠的歷史。
神農(nóng)山山奇、洞奇、樹奇,足可以吸引人的眼球。面對如此有生命、有靈性、能呼吸、有感應的神山,我的心靈為之震顫。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隨著開發(fā)力度的加大,此尚處深閨中的“三奇”,定會向世人展現(xiàn)出自己的異彩豐姿。
(李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