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盛唐大詩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附近),后其一支謫居中亞碎葉(今前蘇聯(lián)境內(nèi)的托克馬克附近,唐時屬條支都護府統(tǒng)攝),李白即降生于此。神龍初,李白隨父逃歸于蜀,居綿州彰明(今四川省江油縣)。
李白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比較復雜,兼有儒、道、游俠、縱橫家的成分,而以儒、道為主,甚至把莊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李白的政治理想是“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答孟少府移文書》)。但其避開科舉,而隱逸于世,廣為交游,以便名動京師,待朝請之。其慕姜尚、范蠡、魯仲連、張良、謝安之風,且益加之。期為帝王之師,以建奇功,后便功成身退。其思想為盛唐之產(chǎn)物。龔自珍曾說:“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儒、仙、俠實三,不可以合,合之以為氣,又自白始也!保ā蹲钿浝畎准罚┤欢斊湟兴鶠榈臅r候,開元盛世已經(jīng)過去,朝廷日趨腐化,社會醞釀著新的危機。欲望極奢,而實現(xiàn)的希望卻極涉茫,因此他對自己遭到打擊的感受也加倍地沉重。而每當遇到挫折和不平,他都爆發(fā)出強烈的憤慨,他對現(xiàn)存秩序的大膽批判和否定,往往有排山倒海之勢。然而憤慨之余,又常想用隱居求仙、狂飲頹放來暫時解脫精神的痛苦,可見道家之批判現(xiàn)實與隱逸思想對其影響之深。李白就是這樣在理想與現(xiàn)實、出世與入世的激烈思想斗爭中度過了他的一生。
李白一生經(jīng)歷可分為四個時期。(一)讀書和漫游時期(四十二歲以前)。李白“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同時“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劍術(shù)”。二十歲以后,他便漫游蜀中,登峨眉、赴青城。這些經(jīng)歷,對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詩風的形成有重要影響。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便“仗劍出國,辭親遠游”,開始一新的漫游和求仕的時期。足跡所及,幾半中國。并先后與元丹丘、孔巢父和道士吳筠等隱居嵩山、徂徠山和郯中。(二)長安三年(四十二至四十五歲)天寶元年,終因吳筠推薦,玄宗下詔征赴長安!把鎏齑笮Τ鲩T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賀知章見其,嘆為“謫仙人”,名動朝野。然玄宗只是用他來點綴太平,故其感到政治理想破滅。“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其蔑視帝王權(quán)貴的傲然作風,終為人所不容,故其再度出山!拔遴娉鑫骶保旰擦,使他認識到了統(tǒng)治訪華團的腐朽和現(xiàn)實政治的黑暗,故開始寫出一些抒發(fā)憤懣,抨擊現(xiàn)實的詩篇。(三)再度漫游(四十五至五十五歲)!耙怀ゾ﹪,十載客梁園!卑壮鼍┲谅澹龆鸥,至汴州,逢高適,三人同游梁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保ǘ鸥Α杜c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李杜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其間,“歸來無產(chǎn)業(yè),生事如飄蓬”,其生活十分窘困。且因天寶年間政治的日益黑暗,其心情也十分悲憤:“摧殘檻中虎,羈絏鞲上鷹”,但他相信自己“才力猶可倚,不愧世上英”,所以他揭露現(xiàn)實的作品愈來愈多,反抗精神也愈來愈強,成為他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顯著特色。(四)不幸的是年(五十五歲至卒)。安史亂起,隱于廬山。永王璘起兵,軍過潯陽,辟他為幕府,后因璘而下獄,并被流放夜郎。“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保ā督膭e宋之悌》)途中,遇赦依當涂令李陽冰。李光弼討史朝義,其請纓殺敵。安史之亂期間,李白詩歌和杜甫一樣,被看作愛國精神的體現(xiàn)。
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一生寫詩很多,但“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李陽冰《草堂集序》)。今《李太白集》收其詩九百余首,《全唐詩》編其詩二十五卷。他的計以古體和絕句數(shù)量最多,成績也最大。律詩較少,七律更少。古體詩中,樂會詩就占一百四十九首。這些樂府詩雖多仍樂府舊題,但內(nèi)容卻多即事興慨,有強烈的現(xiàn)實性和政治性,如《戰(zhàn)城南》、《將進酒》、《行路難》、《梁甫吟》等皆是。這些詩和他著名的《古風》五十九首,以及他的七言長篇歌行如《夢游天姥吟留別》、《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等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標志白李詩歌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有的抒寫懷抱、有憤慨政治的黑暗,有的表現(xiàn)對動亂時局的憂慮,還有一些關(guān)心體貼婦女的作品,而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慨嘆政治失意的作品,感情奔放,如瀉江河,不辨涘,最能反映他的性情和風格。他還善于用絕句的形式表現(xiàn)含蓄深摯的感情,如《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早發(fā)白帝城》、《獨坐敬亭山》等,尤其是七絕,顯得俊逸飄灑,從容不迫,如出天然,所以和王昌齡并駕齊驅(qū),為有唐絕唱。另外,他的五律也顯得氣韻流動、古樸渾壯、不拘偶對、別具一格。而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強烈的抒情,清新的語言又構(gòu)成了他詩歌的獨有特色,顯示出他學習詩、騷及漢魏六朝詩歌的功力。生平詳見唐李陽冰《草堂集序》、唐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有《李太白集》,清王琦為輯注。
古風(其一)
【題解】
本篇為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論詩之詩。詩中回顧了《詩經(jīng)》、《離騷》以來中國詩歌發(fā)展的趨向,以及政治興衰與文風變化的關(guān)系;贊美上古淳樸政治在當代的復興,表達了盛唐文人趁時而起的共同理想和改革文風的責任感,最后以總結(jié)一代文化的使命自許。為《古風》五十九首的開宗明義之作!豆棚L》組詩繼承阮籍《詠懷》、陳子昂《感遇》的寫法,集中地抒寫了詩人的人生抱負以及對社會政治的感想。
【原文】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王風委蔓草,戰(zhàn)國多荊榛。
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
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
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
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
圣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
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
文質(zhì)相炳煥,眾星羅秋旻。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
蜀道難
【題解】
此詩為李白杰出代表作之一!妒竦离y》是樂府《相和歌辭》舊題,多寫蜀地山路之險峻難行。而關(guān)于此詩所作本事,眾說紛紜。唐孟棨《本事詩》載:“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監(jiān)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shù)四,號為‘謫仙’,解金電換酒,與傾盡醉!贝苏f多為人附會,認為作于開元末年首次入長安時。 【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煞費苦心,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扶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巖轉(zhuǎn)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
所守或非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將進酒
【題解】
《將進酒》,樂府舊題,是鼓吹曲辭《漢鐃歌》十八曲之一。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十六《將進酒》解題云:“古詞曰:‘將進酒,乘大白’,大略以飲酒放歌為言。”“大白”,大酒杯!皩ⅰ保础罢垺钡囊馑。這首詩作于天寶十一載(752),時李白與友人岑勛,在另一友人嵩山隱者元丹丘潁陽山居會飲。詩以豪放的氣概抒寫人生短促、及時行樂的傳統(tǒng)主題,郁勃之志中深含著懷才不遇之愁悶和政治失意之苦郁,氣勢汪洋卻不落消沉。 【原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瓷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行路難(其一)
【題解】
唐玄宗天寶三載(744),李白在朝廷里受到同列者的嫉妒、誹謗,自知不為當權(quán)者所容,乃憤然辭朝而去。辭別朝廷后不久,作《行路難》三首,此即其一!缎新冯y》原為古樂府雜曲歌辭,大都寫世路艱難或離別悲傷一類的主題。此首表現(xiàn)前途茫然、障礙重重的苦悶,以及沖破險阻、實現(xiàn)理想的信心! 驹摹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靜夜思
【題解】
李白自開元十二年(724)離開蜀中之后,便長期客居他鄉(xiāng),此篇即為思鄉(xiāng)而作。《樂府詩集》將其列入《新樂府辭·樂府雜題》。關(guān)于其文,清人數(shù)種選本全文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宋元選本文字稍異,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苯袢硕鄰那罢。 【原文】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秋浦歌(其十五)
【題解】
《秋浦歌》為共十七首的組詩,約作于天寶年間盤桓于秋浦(今安徽貴池縣)時,抒其怨憤與愁郁。此為第十五首,為此中佳作。
【原文】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夢游天姥吟留別
【題解】
本篇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題一作《別東魯諸公》。天姥,山名,在今浙江新昌吟,詩體名,歌行體之一。作于天寶四載(745),在此前一年,李白在都城長安受權(quán)貴排擠,被放出京,抵達山東。其時,他將由東魯南游吳越,行前以此詩贈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