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潘玉成的鍋盔
潘玉成先生為人厚道,談吐詼諧。他的鍋盔選料精細(xì),工藝講究。主要原料為優(yōu)質(zhì)冬小麥面粉(按他的經(jīng)驗前茬是苜蓿地的小麥最好。不僅出粉率高,同時做出的鍋盔有咬勁,耐儲藏)。他打的鍋盔有普通干面鍋盔,蛋清鍋盔、牙豬油鍋盔,還有送出月的花饃。在工序上先把精粉加面肥(酵子)發(fā)好,加入適量的堿水,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干面粉,反復(fù)揉制,直到將面團揉成如絲如緞后,放置密閉的容器中,讓面餳一段時間。先上鏊烘烤半分鐘,立即將鍋盔取出,迅速搓揉,形成大小均勻的花紋,這叫折花,再上鏊先高溫再低溫,打熟出爐。他的鍋盔貨真價實,口感細(xì)膩,香脆誘人,中伏天放置兩天不變味。
他生前講過一件事。說開業(yè)后就每天給潘文鑄先生打一個鍋盔。在鍋盔中言定加牙豬油三兩。(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二兩)。一次牙豬油少了不足一兩,他臨時慘了一點奶劁豬油,送給過去不到一頓飯的時間,潘文鑄先生讓傭人把鍋盔退了回來,他忙問啥原因,傭人不解。潘玉成先生驚嘆:“潘十呀、潘十,真是人精”。從次之后他再也不敢以彼充此,精業(yè)守成,生意越作越好,用料、手藝達(dá)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二、銀懷的豆腐
我村1949年以前常年做豆腐的大約有二十家左右。1963年至1965年村里人為了生計,做豆腐的戶多達(dá)五十家以上。從清晨到晌午,出村到北道、馬跑泉賣豆腐的擔(dān)子,首尾相續(xù),絡(luò)繹不絕。但真正做的精致出名的非銀懷莫屬。他的豆腐一般十時左右出村,不急不徐,賣豆腐的地方,經(jīng)年不變,固定在馬跑泉南巷子巷口,賣主也是馬跑泉街上的?停坏絻蓚小時就全部賣完。
他的豆腐選料也很講究,黃豆一定是川地墊泥地的黃豆。要顏色金黃,取粒飽滿。加工豆腐前,先將黃豆曬干,用磨磨成豆黃,去皮過篩,用溫水浸泡豆黃。帶水磨碎,用細(xì)布濾渣滓,入鍋煮沸。再加豆?jié){讓蛋白質(zhì)慢慢凝結(jié)成塊。他十分重視點豆腐時的溫度和加漿的多少。所以他的豆腐晶白細(xì)膩,韌而不碎,入口清爽滑嫩,回味無窮。
三、鄒爺?shù)奶瘐?/STRONG>
甜醅是天水風(fēng)味小吃之一,極受群眾喜愛,我村長年做甜醅的戶,均集中在大莊。很長一段時間潘集寨人的甜醅壟斷了北道和馬跑泉的市場。在眾多釀造者中,尤以 鄒爺?shù)奶瘐钣忻麣狻?/P>
鮮香的甜醅,一碟入口,滿口生香,酒味醇厚,讓人回味不絕。同時甜醅還有健胃消化提神益中的作用。
具體作法是用上好的莜麥加水微潮后,舂去麩皮,再簸干凈,用溫水浸泡(以莜麥輕松掐斷為度)。用大鍋加寬水煮熟,煮熟后置于篩中,淋干水分,待溫度降至18—20攝氏度時,將酒曲均勻拌入麥醅中。松松裝入密閉的容器內(nèi),放在溫度大約20攝氏度的熱源旁。冬天揭缸 的時間大約48小時,夏天大約24個小時。一般以手摸容器由熱到溫即可。揭缸的時間恰到好處,才能讓甜醅香甜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