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20日開幕。在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會展中心C區(qū),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家塬戰(zhàn)國墓葬出土文物、《關隴古道·影像1936》、張家川縣云鼎陶文化陳列館藏品等富含張家川元素的展品吸引了中外嘉賓目光。市委書記王銳,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維俊,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正茂等領導參觀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展區(qū)展品。

張家川縣展品位于“影像絲路--國際攝影藝術作品展”。由天水市政府、省攝影家協(xié)會共同主辦的“影像絲路--國際攝影藝術作品展”是本屆文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展館位于會展中心C區(qū),占地面積1588平方米。依托展廳空間,張家川縣在展廳布展了馬家塬戰(zhàn)國墓葬出土文物和張家川縣云鼎陶文化陳列館藏品等充滿張家川元素的文化藝術作品,以期通過文博會平臺更好的展示張家川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

“這次展出了包括張家川縣馬家塬戰(zhàn)國西戎貴族墓出土的文物和張家川縣云鼎陶文化成列館陶器藏品在內的5組25件展品,展現(xiàn)了絲綢之路甘肅段源頭張家川縣的文化魅力!笨h博物館副館長李軍在現(xiàn)場給觀眾當起了講解員。

張家川縣馬家塬遺址被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馬家塬遺址位于張家川縣木河鄉(xiāng)桃園村馬家塬,距縣城17公里,面積約80萬平方米,海拔1874米。在遺址中心區(qū)有較為密集的戰(zhàn)國墓葬分布,面積約2萬平方米,共探明各型墓葬60座。馬家塬遺址出土文物數(shù)量眾多、工藝精美、文化內涵豐富,帶有較為濃厚的北方、西亞少數(shù)民族風格和秦文化特色,對研究秦和戎的關系,北方、西亞古代民族史,中國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冶金技術、古代科技史具有重要價值。

借助志愿者的翻譯,來自烏克蘭的藝術家奧列格·其培根在一組張家川縣馬家塬出土文物前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

據(jù)悉,本屆文博會文化年展室內展示面積2.8萬平方米,室外展示面積8000平方米,分為國際展區(qū)、中國展區(qū)、甘肅展區(qū)、專題展區(qū)等四部分,共計33個分項展覽,共向絲路沿線國家和國內有關省區(qū)市征集展品約8500件,其中包括德拉克羅瓦、畢加索、齊白石、吳昌碩、李可染等國內外大師的代表性藝術精品,涉及法國、意大利、匈牙利、埃及、伊朗等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qū),以及國內陜西、寧夏、浙江等15個省區(qū)市。

由天水市政府、省攝影家協(xié)會共同主辦的“影像絲路--國際攝影藝術作品展”是本屆文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展館位于會展中心C區(qū),占地面積1588平方米。在該展區(qū),一組反應80年前張家川的照片《關隴古道·影像1936》引起了眾人的關注,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這組照片的拍攝者是美國基督教圣公會傳教士——克勞德·萊榮·畢敬士!蛾P隴古道·影像1936》多角度展現(xiàn)了昔日張家川的風土人情、宗教面貌,是中國穆斯林與西方傳教士在近代中國西北社會中友好交流的真實見證,為進一步了解和研究張家川歷史提供了生動而鮮活的證據(jù)!蛾P隴古道·影像1936》用影像紀錄的方式,真實再現(xiàn)了1936年關隴古道上的人、物、事,以及張家川所特有的歷史風土人情,照片彌足珍貴,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攝影藝術價值。

在“影像絲路--國際攝影藝術作品展”展廳內有兩塊巨大屏幕。文博會開幕當天下午,一段時長達11分鐘,著重反映張家川縣陶文化研究成果的視頻在其中一塊屏幕上滾動播放。美輪美奐的視頻激起了許多參觀者的深層共鳴,也在歡樂的氣氛中對張家川進行了良好的傳播。

“在生活中,陶瓷是我們常常見到的一種物體,但是很多人都把陶瓷和瓷器理解混亂。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jīng)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聲音不清……!睆埣掖ǹh民間收藏家馬丑子在展區(qū)內義務充當講解員,科普陶器知識,讓在場的觀眾受益匪淺。

(張家川縣出土的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