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北岳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作家秦嶺的地震災難題材小說集《透明的廢墟》精裝版,成為中國文壇以小說形式紀念汶川地震的重要方式。新書由中國作協(xié)原副主席蔣子龍、《南渡北歸》作者岳南等聯(lián)袂推薦。

該小說集第一版于2016年出版,并于當年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納入了全國“農(nóng)家書屋”,受到廣大讀者的熱切關(guān)注,本次再版,編入了秦嶺發(fā)表在《中國作家》《小說月報》(原創(chuàng)版)《作品》《廣州文藝》等期刊的5部地震題材中篇小說《陰陽界》《流淌在祖院的時光》《心震》《相思樹》和《透明的廢墟》,這些小說有的入選《作品與爭鳴》《海外文摘》《中篇小說月報》等選刊和全國年度最佳小說選本,有的曾被報紙連載,有的作為特殊紀念品被期刊送往災區(qū)。2017年,天津作協(xié)專門舉辦了秦嶺地震題材小說研討會。與此同時,還編入了秦嶺和學者關(guān)于地震題材小說的對話、秦嶺地震題材小說研討會的情況、各界學者關(guān)于地震文學的討論與爭鳴,另外,還補充了十年來秦嶺多次深入災區(qū)采訪的部分照片和感言。相對而言,第二版比第一版內(nèi)容更為豐富,編排更為新穎,裝幀更為考究。地震災難文學研究范藻認為:“《透明的廢墟》精裝版的問世,其鮮明的文學性、理論性和資料性,構(gòu)成了獨特的審美特征,成為當下研究地震災難文學的重要載體之一!

秦嶺現(xiàn)為天津某文藝單位負責人兼天津工業(yè)大學文學與影視專業(yè)碩士生導師,曾在《人民文學》《當代》《中國作家》《鐘山》等期刊發(fā)表小說,著有長篇小說、小說集、散文集《皇糧鐘》《在水一方》《斷裂》《繡花鞋墊》《借命時代的家鄉(xiāng)》《眼觀六路》等15部,小說、散文50多次入選各類選刊選本,小說4次登上中國小說排行榜,3次入選全國“農(nóng)家書屋”,獲《小說月報》百花獎等十余種,被改編的戲劇、影視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特別獎等,有作品翻譯到國外。
據(jù)悉,精裝版《透明的廢墟》已于“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面向全國發(fā)行。(宋建超)
附:小說集《透明的廢墟》(精裝版)序

“5.12”十周年:不光是為了紀念
(序一)
續(xù)小強
小說家和出版界如果怯于對地震題材的介入,必然是對人類生活的漠視。
在“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我們決定對天津作家秦嶺的地震題材小說集《透明的廢墟》進行修訂再版,并以精裝版的形式再度奉獻給廣大讀者。此舉,絕不僅僅是為了一次隆重而悲壯的紀念。所謂紀念,只是悲情緬懷的一種形式,無涉時間的節(jié)點,而文學的力量與光芒,無論十年、一百個十年、一萬個十年,只要生活依然,則永無止境。
早在幾年前,我們就注意到了秦嶺的地震題材系列小說獨具風格的敘事方式和反思力量,并對這些分散發(fā)表在期刊的中篇小說進行了反復論證,于2016年“5·12”汶川大地震8周年紀念日前夕出版了小說集《透明的廢墟》的第一版,立即引起了文壇乃至社會方方面面的的熱切關(guān)注。收效之好,既在我們意料之中,同時也在意料之外。該書不僅被列入我社2016年度“十本好書”,還被有關(guān)媒體列入年度“好書榜”。2017年“5·12”汶川大地震9周年紀念日前夕,天津作協(xié)舉辦了秦嶺地震題材小說專題研討會,《文藝報》辟專版進行了討論。值得一提的是,小說集《透明的廢墟》連同我社為秦嶺出版的另外兩部小說集《借命時代的家鄉(xiāng)》、《不娶你娶誰》全部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納入全國“農(nóng)家書屋”,讀者面迅即覆蓋到全國城鄉(xiāng)。當年的一些地震災區(qū),還把《透明的廢墟》納入地震紀念陳列館,成為悼念亡靈、撫慰生者的特殊紀念品。某網(wǎng)絡媒體邀請秦嶺介紹地震文學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時,短短半小時,吸引粉絲達11·7萬人。
事實再次證明,以小說的形式介入地震題材,讀者是認賬的。
因為,這也是生活。無論它是生活的這一種還是那一種,誰也繞不過去。地震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的生活,它就像潛伏在我們?nèi)诵陨钐幍囊幻娑嗬忡R,一旦晃動,人性會比任何時候都要變得真實,可信,生動,可靠。
如果我們承認生活本來并非一帆風順,那么,頻繁的地震災難對人類日常生活強加的巨大的、無以復加的影響力,實際上構(gòu)成了我們?nèi)粘I畹哪撤N常態(tài)。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的半年里,有關(guān)地震災難的詩歌、報告文學、散文可謂山呼海嘯,蔚為壯觀,而小說的反應不僅滯后得多,且佳作寥寥。理論界普遍給出的理由是“小說無法還原地震災難那樣的特殊生活”。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與文學精神完全相悖的謬論,也是對當下小說寫作者虛構(gòu)與想象能力嚴重匱乏的狡辯與開脫。虛構(gòu)和想象的缺失,必然導致小說寫作者反應遲鈍、技巧單一、智慧不足。相反,國外與災難有關(guān)的小說、影視、話劇可謂形式多樣、層出不窮,至今在我國圖書、影視市場長興不衰,備受我國廣大讀者、觀眾的喜愛。兩相比較,我們唯有承認軟肋,深刻反思。誠如秦嶺所言:“無論死難者,還是幸存者,人性是不容抹殺的。如果片面斷定小說不能進入死人的內(nèi)心,說明你否認了死人曾經(jīng)活過!本臀捏w本身而言,小說相對于詩歌、報告文學和散文有著難以比擬的、強大的虛構(gòu)力量和想象空間,小說面對地震災難這一特殊的常態(tài),理應更有廣闊的作為和介入的可能,可是在我們渴望的視野里,不僅與地震有關(guān)的詩歌、報告文學、散文很快鳴金收兵,為數(shù)不多的小說也顯得表里不一,力不從心。但秦嶺不同,這位遠在天津的小說家,始終在歲月里眺望著幾千里之外的汶川。他的觀察與獨行,從汶川地震開始就堅持至今。繼2008年在《小說月報》(原創(chuàng)版)發(fā)表被譽為“第一篇以小說形式反映汶川地震題材的作品”的中篇小說《透明的廢墟》之后,又連續(xù)在《中國作家》、《作品》、《廣州文藝》、《天津文學》等期刊發(fā)表了《心震》、《陰陽界》、《流淌在祖院的時光》、《相思樹》等一系列表現(xiàn)地震題材的中篇小說。有專家認為:“秦嶺對地震災難題材的敘寫,形成了當下文壇的獨特景觀!边@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話題。
作為出版人,我們有義務把這一景觀奉獻給更多的讀者。
因為不光是為了紀念,所以我們在策劃第一版時,就沒想把它出版成一部單純的小說集。我們不僅適量編入了學者、讀者、災區(qū)老百姓在《作品與爭鳴》、《理論與批評》、《文藝報》等報刊和其他媒體對秦嶺地震題材小說的討論、爭鳴情況,還編入了文史專家與秦嶺本人關(guān)于地震文學的對話,同時也編入了學者對有關(guān)汶川地震題材所有文學樣式的反省與思考。這次再版之前,我們又聽取了方方面面的建議,編入了地震災區(qū)的部分現(xiàn)場照片和有關(guān)秦嶺地震題材小說研討會的情況,力求做到圖文并茂,文評兼容,品讀融匯。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引導讀者分享秦嶺地震題材小說魅力的同時,對我國地震災難文學的現(xiàn)狀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審視,以企更多的作家、學者、讀者來關(guān)注我國的地震災難文學。
關(guān)注地震文學,就是關(guān)注我們自己。地震不長眼睛,可我們對生活的觀察,也必須更多地依靠心靈。眼睛是用來看的,心是用來思考的。
十周年,當然值得紀念,我們更關(guān)乎未來。
是為序。
2017年9月于山西太原
(續(xù)小強,1980年3月生,山西靈石人。2002年畢業(yè)于山西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12年畢業(yè)于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獲哲學碩士學位,2012年入南開大學文學院,在職攻博士學位。曾先后任《新作文》雜志執(zhí)行主編,《名作欣賞》雜志執(zhí)行主編。2012年12月起,任北岳文藝出版社黨總支書記、社長、總編輯。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全委委員,中國小說學會常務理事。)
(天水在線編輯:呂婉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