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qū)融媒體中心12月4日訊(記者 劉武鋒 劉笑含 李妍)天水弘文園是我市最大的一個集近現(xiàn)代建筑、博物館、紅色教育基地、園林與運動健身、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文化生態(tài)公園,也是國內不多見的工業(yè)遺產城市公園。“天水錢幣博物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步兵學校歷史陳列館”“岷山軍工博物館”“天水農耕博物館”等四個博物館,承載著天水在建筑、農業(yè)、軍工、貨幣等領域深厚的文化底蘊,見證和記錄著天水工業(yè)城市發(fā)展的歷史變遷。
據(jù)《弘文園記》石刻碑文記載:1919年冬天,北洋軍閥孔繁錦駐防天水時部隊駐地就在這里。當時為擴充軍備,孔繁錦不僅興建營房、訓練軍隊,還采礦煉銅,開設造幣廠,私鑄銅幣,F(xiàn)弘文園正門東側的錢幣博物館,便是原隴南機器局和天水造幣廠舊址。

天水錢幣博物館以“錢幣是金融的血液”為主題,通過中國歷代貨幣、絲綢之路貨幣、甘肅歷史貨幣、孔繁錦及鑄幣、紅色政權與新中國貨幣5個專題陳列,展出各類錢幣5000余枚,在這里收集著人們關于錢幣的記憶、珍藏著財富的靈魂,記錄著時代的變遷。
“天水錢幣博物館這棟展館,主要是在孔繁錦時期所建造的,在全國目前也是絕無僅有的。整個錢幣展館展出了5400余枚錢幣,全部都是真品,主要介紹了從夏商周時期的原始貝幣一直到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人民幣。其實,我們建設天水錢幣博物館的初衷也是為了保護在弘文園這片土地上的歷史遺存!焙胛膱@博物館講解員徐姚說。

現(xiàn)為縣級文保單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步兵學校歷史陳列館,主要陳展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步兵學校辦校18年來的發(fā)展歷程和為國家做出的重要貢獻。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件件真實的展品、一張張活靈活現(xiàn)的浮雕,無不展示著步校教學員訓練、生活以及軍民共建的場景,記錄著永不磨滅的革命精神。從昔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步兵學校、大型二類輕武器生產企業(yè),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步兵學校歷史陳列館、岷山軍工博物館、天水農耕博物館,集中展現(xiàn)了天水近現(xiàn)代發(fā)展歷程中特別是在“三線”建設時期的輝煌成就。
“成立岷山機械廠后主要是負責生產一些五六式步槍、五九式手槍,還有沖鋒槍這樣的一些系列。當時這些槍支也是處于一個對外出口的狀態(tài),所以出口的這些槍支對我們國家無論是外匯還是經(jīng)濟都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礎。”弘文園博物館講解員徐姚說。

2018年以來,我市以原天水岷山機械廠工業(yè)遺址中的隴南機器局造幣廠、原岷山廠刀具車間、原岷山廠圓包房等10幢工業(yè)遺產建筑為基礎,在保護保存現(xiàn)狀的同時,建成了弘文園。近年來,園內又建起了琴院、棋院、書院、畫院以及步校俱樂部等。如今的弘文園,已成為開展傳承文化遺產、紅色教育、重溫“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綜合實踐基地。
“這個館看完了,了解了這些機床設施、歷史文化,還有槍械、三線的遷移史,這個館建得挺好的,挺不錯的!笔忻窭顐フf。
“先參觀了第一步兵學校,接著參觀了農耕博物館,讓我感受到當時軍隊在野外訓練的那種艱苦,也感受到了我們國家對軍事的重視。”天水一中麥積分校學生汪炅說。
“看完這四個館,我感受非常深刻,我要好好學習,以后為祖國的建設發(fā)展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天水一中麥積分校七年級九班學生梁好說。
(新聞來源:秦州區(qū)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