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苑花光
原貌:“梨苑花光”景觀在現(xiàn)上、下溝一帶。20世紀60年代,蘭州最大的一處梨園,西起上下園,東至顏家溝。其中梨樹最稠密的地方在上、下溝一帶。龍尾山麓高低錯落構(gòu)筑著一系列廟宇,有明代懸樓十余間,為白雪樓、紅樓,亦稱梨花館,正處梨園深處,是暮春賞梨花、深秋觀紅葉的最佳去處。道光年間白雪樓被雷擊毀,不久紅樓亦傾倒。
現(xiàn)狀:“梨苑花光”已變高樓
過去,上、下溝一帶是蘭州郊區(qū),而現(xiàn)如今這里已變成高樓林立的鬧市區(qū),只有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依稀記得當(dāng)年萬株梨花盛開的情景。
古剎晨鐘
古剎晨鐘
原貌:“古剎晨鐘”是說蘭州是多佛寺的城市,城區(qū)有20多座寺院,寺里都有鐵鐘、青銅鐘。這些寺院、道觀分布在蘭州的平川山頂,昔日每逢黎明時節(jié),和尚、道士做佛事、道場,敲擊鐵鐘、銅鐘,高低遠近,鐘聲悠長,響徹蘭州上空,形成一種祥和、莊嚴、肅穆的氛圍,有一種凈化心靈的力量。
現(xiàn)狀:“古剎晨鐘”已成往事
由于過去的寺院大多已不復(fù)存在,記者經(jīng)過實地踏訪,終于找到了其中的一口鐘,便是1954年被移至五泉山猛醒亭的金泰和鐵鐘(原懸于蘭州普照寺),但這里已被列為紀念亭,往日厚重的鐘聲已聽不到。
河樓遠眺
河樓遠眺
原貌:“河樓遠眺”景觀的河樓是明肅王府北城墻上建的望河樓,登此樓,如履黃河而乘天風(fēng),伸手可采云彩,故名拂云樓。1959年,為了拓建濱河路,北城墻和拂云樓都被拆除,故“河樓遠眺”景觀隨之消失。
現(xiàn)狀:往昔美景不復(fù)存在
過去的望河樓早已不存在了,過去它建在古蘭州北城墻上,在這里可以一覽無余地看奔流不息的黃河。今天的望河樓原址正是蘭州市委招待所大樓,雖然依舊可看到黃河和遠處的鐵橋,但已找不到遠眺的感覺。
虹橋春漲
虹橋春漲
原貌:“虹橋春漲”指臥橋,亦稱握橋,在雷壇河上。每逢暮春,馬銜山、阿干鎮(zhèn)一帶深山溝及阿干河上游冰雪消融,山洪暴漲,奔涌臥橋之下,水沫飛濺,浪濤轟鳴,水霧氤氳,臥橋恰似一彎彩虹橫臥在有如云奔煙飄的波濤之上,形成“虹橋春漲”景觀。其原址位于如今的文化宮之東的雷壇河以南。
現(xiàn)狀:橋“去”河“枯”美景無
木制結(jié)構(gòu)的臥橋從唐代起就“臥”在雷壇河上,曾給住在這里的市民們帶來過諸多便利,也形成蔚為壯觀的“虹橋春漲”。但隨著1952年臥橋被拆,以及雷壇河水的變少,雖然正是春季,但實地已見不到河水暴漲的情景,僅剩一步能跨的小河。
-蓮池夜月
-蓮池夜月
原貌:“蓮池夜月”即小西湖,原址在現(xiàn)蘭州軍區(qū)蘭州總醫(yī)院、蘭州文科中學(xué)一帶。元代為蓮塘池,四周蘆荻如青紗帳,栽蓮藕,亦稱蓮蕩池,魚蝦游蕩,水鳥盛集,鷺浴鷗浮,每逢月夜,泛舟湖中,蓮葉田田,蓮花吐香,形成了美不勝收的“蓮池夜月”景觀。
現(xiàn)狀:“蓮池”縮成“人工湖”
家住七里河西街的常大爺從小在蓮池邊玩大,望著眼前的蘭州陸軍總醫(yī)院人工湖,提起了記憶里的蓮池,他說:“以前的蓮池很大,每逢十五都能看到月光下滿池婀娜的蓮花,非常好看!不過,現(xiàn)在的人工湖也不錯,雖已沒了蓮花,但一到晚上湖面打上燈光,開啟噴泉那感覺跟過去的蓮池一樣!”
本報記者崔雪茜路燕(“蘭州八景”實景圖為本報記者郁婕攝) 本新聞共 2頁,當(dāng)前在第 02頁 [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