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熏香在古人的生活中更加普遍,熏香之風已從王公貴族擴展到士大夫文人中間,出現(xiàn)了許多描寫熏香的詩文,如曹丕的《迷迭香賦》、劉繪《博山香爐》等。

(三國銅熏爐 天水市博物館收藏)

(三國鳥形捉手陶熏爐 天水市博物館藏)
隋唐時期
此時期物質(zhì)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高度,對于熏香的研究利用更加精細化、系統(tǒng)化,宮廷熏香以顯示威嚴,并逐漸制度化,如《新唐書儀衛(wèi)志》記載:“朝日,殿上設(shè)黼扆,躡席、熏爐、香案!蔽娜藢⒀阋暈閮(yōu)雅生活和文化品位的標志,白居易詩“閑云四局偈,靜對一爐香”,李商隱詩“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反映了唐代文人熏香之雅。
唐代所使用的香具中,專屬于上流社會貴族使用的球形香囊最為精巧,香囊由兩個半球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內(nèi)裝有兩個同心圓機環(huán)和一個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機環(huán)與外層球壁連接,小機環(huán)分別與大機環(huán)和香盂相連。使用時,由于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兩個同心圓機環(huán)的機械平衡,無論香囊如何滾動,里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狀態(tài),香灰不會傾撒。這種作用原理在今天的航空陀螺儀上仍在運用,可見這種機巧的科技含量不低。香囊外殼通體透雕著精美花紋,它可不僅僅是為了美觀,香氣就是通過這些鏤空裊裊散發(fā)出來的。香囊上有鏈條,上部有彎鉤,這樣既方便佩戴在身上,也可以懸掛在室內(nèi)帳中。

(唐鎏金銀香囊 1963年陜西省西安市東南郊沙坡村窖藏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鎏金銀香囊(內(nèi)部結(jié)構(gòu))
宋元明清時期
宋代用香之風愈加盛行,形成“焚香、烹茶、插花、掛畫”四藝,“焚香”位列“四藝”之首,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熏香文化已從皇室貴族、文人士大夫以及宗教領(lǐng)域擴展到平民百姓之中,不僅在居室廳堂熏香祛污,宴會上焚香助興,還有各式各樣精美香囊、香袋用以懸掛佩帶。

(元黑釉瓷香爐 天水市博物館藏)
高9.7厘米,口徑11.3厘米,底徑6.4厘米
大洗口,無耳,束頸,鼓腹。腹下置三小足外撇,足上部突出腹外呈乳釘狀。胎體較粗呈土黃色,胎腹部有兩道凸弦紋,整體施黑釉不到底,釉層薄厚不均。
明宣德年間,由宣宗親自設(shè)計監(jiān)工,令能工巧匠將暹羅進貢的風磨銅鑄造成一批香爐,也就是極富傳奇色彩的“宣德爐”。

(明宣德爐 天水市博物館藏)

明宣德爐(局部)
口徑21.4厘米 高14厘米
圓唇,短束頸,鼓腹,三乳狀足,爐耳斜立于口沿上,平底,底為鑄印款“大明宣德年制”。印款邊款外為花卉紋一周。
清代開始,香爐多為家具陳設(shè)性功能,裝飾更加精美。

(清獅蓋銅爐 天水市博物館收藏)
口徑28厘米 高45.8厘米
爐體呈方形,由爐身、爐蓋組成。蓋為四邊形覆盆狀,蓋頂正中有一握柄為獅形。覆盆下邊沿飾云雷紋一周,中部由四組獸面紋裝飾,八凸棱相隔。器身兩側(cè)有對稱“S”形耳,方口,鼓腹,扁圓底柱足。
我國古代香文化源遠流長,已成為一種符號深深烙印在國人的文化記憶中。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用香焚香的習慣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在香氣氤氳中,帶來的不僅是愉悅的感官享受,還有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欣賞與傳承。
西風至,溫變而涼氣始肅也。秋風送爽,借一縷爐香帶來靜謐平和的心緒,愿香遠“疫”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