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文化旅游的興起,“高冷范”博物館越來越親民,成為更多游客青睞的旅游景點。今年以來,天水民俗博物館迎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熱潮。據統(tǒng)計,先后有36所學校、分別來自廣州、湖南、蘭州、天水的7800多名師生走進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天水民俗博物館已成為天水研學旅行的首選目的地,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二課堂”。針對這種趨勢,博物館因勢利導,根據研學受眾的特點,積極做好各種應對和接待工作。

一是立足地域文化,豐富展覽內容。天水民俗博物館從豐富展覽內容做起,先后策劃推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 藏珍·守正”書法展、“足尖上的藝術——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谷麻鞋展”等一系列精品展覽,豐富研學項目。通過專題展覽展示和講解,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信。

二是根據研學受眾特點,創(chuàng)新講解方式。民俗館針對學生特點,對講解詞進行了修訂完善,使講解語言更加簡練、形象、生動,形成了“研學版”的專題講解詞,使受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博物館聘請專家對講解員進行專業(yè)化培訓,改變了過去“我講你聽”的單一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枯燥的歷史文化知識變得更加有趣和生動。

三是培養(yǎng)實踐技能,提升學生素質。為改變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中“只旅不學”“走馬觀花”等問題,天水民俗博物館精心策劃,從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入手,推出了文字小精靈——活字印刷、榫卯里的大智慧、行走的動畫——流動皮影等一系列研學體驗課程。社教專員通過現場教學、實物教學、動手體驗,使學生們生動的理解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俗文化里面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胸懷。館內陳列的聽秦腔、看皮影、推磨等傳統(tǒng)互動體驗項目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tǒng)民俗生活。而回文詩數字體驗、老天水三維動畫、地下藏寶洞都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讓他們在時尚的數字互動和地下尋寶中體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神奇魅力。

四是強化安全管理,為研學活動保駕護航。民俗博物館加強組織管理,抽組得力人員,對研學旅行活動進行統(tǒng)一組織和調度,確保學生有序參觀。同時加強與學校和組織方的聯系,提前告知注意事項。另外,還組織博物館志愿者參與研學活動的組織、講解,為研學活動保駕護航,保障了研學活動的安全開展。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